今天看了海瑞的传记,肃然起敬。之余也思考了很多问题,为什么这么清廉的官员没得到实际任用?难道帝王不知道他们的清廉?如果知道他们清廉为啥不用这些官员管理天下?其实帝王的智商没我们想的那么低,尤其是帝王专修的驾驭之术要比我们百姓更职业。其实他们才是职业经理人,我们只是旁观的业余看客而已。
古代公知劣根性与普世哲学的角度看,历来中国有武死战,文死鉴之说。很多看似很伟大,其实里面有些不为人知的小私心--千古留名!尤其是文人在历朝历代都很多,就是不分理由不分事情,为反对而反对。根本不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写的奏本言语犀利,弹劾起来引经据典气势磅礴,个个都是科举制度造就的奇葩。放在现在多被称为愤青,在古代可是在文人里流行的一塌糊涂。所以崇祯死前说“文臣个个可杀“又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估计如果你不了解这段历史,就崇祯说这两句话,你立刻就骂他是昏君。其实没你想的那么简单,比如杨嗣昌审时度势给崇祯提了有建设意义缓兵之计“与满清妥协”,结果被满朝文臣一顿神骂,后来这个计划泡汤了,因为即使是皇帝也没承担卖国的勇气。当时国家已经糜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面对着两方面的压力,一个是农民起义,一个是外族侵略,应对一个都很吃力。所以当时杨嗣昌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局面,满清当时由于大旱,国穷民困,来中原最大的愿景就是抢到粮食,如果安抚得力暂缓压力还是有可能的。然后腾出手把农民起义镇压下去,明朝还有一线希望。这个策略其实被很多历史学家分析为明朝最后的希望。但文臣的爱国情怀和正义凛然把杨嗣昌和崇祯吓坏了,这个计划一露头就被打回去了。当然最后明朝被一顿乱棍给打死,等崇祯醒悟过来已经来不及重整河山了。所以死鉴的文臣不是个个都是中兴之臣,俗话说群众里也有坏人啊!
再比如王羲之的七儿子王献之大书法家大文豪,行书和草书的成就很大,名气比他老爹一点不小,朝廷给他个喂马的官,结果他把军马被他喂死大半。这个历史很少有史学家提,为啥?其实很简单,都是文人,都混饭的,骂你无能就等于骂自己无能,互相捧我们都有面子,为啥揭短啊?文人也是人,谁都不免俗!
我从小认知里只要是文豪和清官统统是好人,随着年龄增长看的书多,认识也出现很多变化,对于国家中兴之臣必须是能员,能员与清官区别很大,历史的能员很多真还不是清官,比如张居正,中兴之臣,回家省亲,坐的是120多人抬的大轿子,里面夸张到有书房和会客厅。比现代的房车舒服多了。但他确实是能员,没这个人,明朝估计早50年欧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