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
“See all those buildings, Bigger?”Max asked,
placing an arm about Bigger’s shoulders. He spoke hurriedly,
asthough trying to mild a substance which was warm and pliable, but
which mightsoon cool.
“Yeah. I see’em….”
“You lived in one of them once,Bigger. They’re
made out of steel and stone. But the steel and stone don’t
hold’emtogether. You know what holds those buildings up, Bigger?
You know what keepsthem in their place, keeps them from tumbling
down?”
Bigger
looked at him, bewildered.
“It’s the belief of men. If
menstop believing, stopped having faith, they’d come tumbling down.
Thosebuildings sprang up out of hearts of men,
Bigger….” [17]426
这是马克思(Max)和别格之间的一段对话,出自小说的第三部分“命运”。这段话的背景是:别格被捕,收监关押,后出庭受审,因无辩护律师,故马克思(一位信奉共产党的白人律师)自愿免费为其出庭辩护。上文正是别格庭内受审,马克思为其辩护失败后两人的一次交谈。
语篇开头,站在窗口的马克思询问别格此刻是否能看到外面的高楼建筑,在得到听话人的肯定回答后,该内容——别格看到这些高楼建筑——成为了下一句话的预设信息。因而,马克思说道:“你曾经就住在这其中的一座里。”句中的“them”指的就是前一句中提及的“those
buildings”,现已成为交际双方的共知信息。同时,该句话本身也包含了一个预设信息:你现在已经不住在它们里面了(现在是白人居住的地方)。接着,马克思告诉别格,虽然这些建筑由钢筋、石头建成,但它们并没有使这些建筑聚拢在一起。那么是什么使其屹立不倒的呢?别格疑惑不解。这时,说话人(马克思)发出新的断言信息:是人类的信仰(使这些建筑屹立在那里)。于是,该断言信息进一步转变为已知信息,成为下一句话的预设信息。因此,别格才会理解马克思接下去的话:如果人们不再信仰,那么这些高楼就会坍塌。这样,上下文句子与句子之间就被衔接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了。
(三)语用预设促进语篇情节发展,实现戏剧性冲突
何自然指出,语用预设具有共知性,即有部分信息是交际双方所共知的背景信息,不需要明确讲出来。预设是说话人对交际双方没有异议的信息的认可或假定,并以此作为信息传递的前提。若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的语用预设能够得到听话人的理解,则交际成功;否则,就会引起误解,导致双方无法达到交际目的。换言之,对于说话人所假定的信息即预设,听话人可以有两种反应或回应:一是默认,理解并同意对方的预设;二是反驳,直接或间接否定对方的假定信息。就后者而言,虽然预设表达的一般是语篇世界中已经确立的事实或合乎情理的事态,但若预设信息与语篇世界中的一般事理发生矛盾,就会产生“预设冲突(presupposition
clash)”,从而营造出荒诞或幽默等戏剧性效果,进一步推动语篇的情节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