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朴素美与华丽美
(2014-10-27 22:20:15)
标签:
文化 |
分类: 美文推荐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朴素美与华丽美
摘 要:朴素美与华丽美作为两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许多有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正是在它们二者相互兼容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的。
关键词:朴素美;华丽美
一、朴素美与华丽美概述
什么是美?美的范畴是什么?眉目清秀、五官端正是美,脸色红润、头发乌亮是美,身体健康、充满活力是美,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也是美;穿金戴银、衣着华丽是美,涂脂抹粉、浓装重彩是美,刻意雕琢、高贵典雅是美,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也是美,本文将要论述的是很少被人们探讨的朴素美与华丽美。其实,如果全面考察各种审美现象,可以发现朴素美和华丽美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自然界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是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美学形态。(《论美的第三种形态》,宁夏社会科学,2003)
1.朴素美
古人最初是以自然、质朴的语言来表示朴素的内涵,也就是指用语言描绘客观事物时,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华丽词语,以表现客观事物最真实、自然的状态。其次,朴素美还表现在要准确、大量地使用常用词语,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没有一个生字,可是作者用极简单极平常的词语“直”、“圆”,把沙漠的全景都表现出来了。再次,朴素的语言还可以表现生活的真实之美,准确运用白话语言和地方方言,逼真贴近的反映现实生活,如《琵琶记》中赵五娘的说词,用的全是平常话,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最后,朴素美还体现在运用精炼、简洁的语言,要避免重复,删除繁冗的文字,该简的地方就简,才能显出精炼之美。综上所述,朴素美应是不刻意雕琢,极为平淡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装腔作势,且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求真求实的审美形态。
2.华丽美
华丽美是与朴素美相对的一种审美表现形态,如果说朴素美美在自然质朴、含蓄委婉的话,那么华丽美则是美在色彩鲜明、铺张渲染;如果说朴素侧重表现事物的本来颜色,而华丽则重在表现艳丽的色彩。华丽渲染的词语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耳目一新,同时也可表现出作者对所描写事物的高度重视。此外,华丽的语言还讲究装饰打扮以及丰富细腻,丰富的词汇可以给读者呈现出一种细腻的美感。因此,华丽美应是追求色彩鲜明、注重形式的一种审美形态。
二、中国文学史上的朴素美与华丽美
文学创作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审美创造的产物,它必然要体现相应的美学思想。接下来本文就对中国文学史上的朴素美和华丽美进行简单的对比,以对这两种审美风格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1.既古朴又华丽的《诗经》
远古诗歌《诗经》是在劳动生产力低下,生产技术匮乏的生存状态下创作出来的,可以认为是中国历史早期诞生的歌,有民歌,也有诗歌,虽然它未必能算真正的文学作品,但其始终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大体上可归于朴素、自然一类。如《小雅》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直接诉说生命情感,是与自然最纯净的对话,最为贴近人的生存本源。
与之相对应,华丽美的风格也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其中已经有了打上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创了华丽美的艺术先河。
2.自然率真的汉乐府民歌和巨丽的汉赋
汉乐府民歌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民众的意愿。这些作品语言自然流畅、朴素细腻、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特别浓厚。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写对所爱的人的坚贞誓言,所运用的语言非常率真、粗犷热烈、鲜明爽快,是朴素美的代表。
汉赋,无疑是古典文学中一种影响深远的体裁,其在写法上大多以篇幅宏大、气势恢弘为主,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词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的长篇巨制;小赋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的短篇小赋。这种夸张性描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适应,体现了时代的文化精神,对此后的文学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3.魏晋时期:陶渊明与曹植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审美风格丰富多样,有朴素美风格的代表,如陶渊明;也有华丽美的代表,如曹植。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朴素美的代表,他归隐田园、不慕名利、淡泊自首,既顺应自然,又亲近自然,形成了自己充满平淡、真实、本色的朴素美的典范之作。他使用修辞时并不刻意追求辞藻华丽,而只求自然流畅,创作出许多体现朴素美的文学精品。
曹植可以说是建安文学成就颇高的作家,锺嵘比之为“譬人伦之有周孔”(李泽厚,《美的历程》,166页)可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在《赠白马王彪》中写道:“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他的诗慷慨悲壮,气势雄浑,文辞遒劲有力,我们只要认真欣赏他的作品,便能感受其慷慨华丽的词藻。
4.唐代的朴素美与华丽美
唐代的文学风格,很难用一个具体的说法来概括,尤其是像白居易、柳宗元李白、杜甫、李商隐这样的杰出诗人,要单纯地将他们的风格定为朴素美或华丽美都不能全面的了解他们,但我们仍然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找到朴素美或华丽美的迹象。如柳宗元的《田家诗》:“蓐食徇所务,驱牛向东迁。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诗风接近陶渊明,堪称朴素美的佳作。又如李商隐的“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缤纷艳丽的色彩,极尽华丽之美。唐代诗人为整个文学领域的朴素美和华丽美浪潮打好了基础。
5.宋代的审美风尚
与唐相比,宋文化发生了转变。在宋代,很多作家都写词,宋词是从民间产生的文学,其创作必然具有朴素之美。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明白如话,不用解释,凡是识字之人都能通晓其意,实为朴素美的代表之作。朴素美是宋代主要的文学风格,华丽美只是偶尔会出现。
6.元明清的朴素美与华丽美
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戏曲中,也有朴素美与华丽美的优秀作品,这两种基本的审美形态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创作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元杂剧可分为本色派和文采派,前者采用自然质朴的语言,后者则以华丽的词藻为主。明清戏曲作品繁多,大体上也可分为本色、当行与华丽两种。。
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也来源于民间,接近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以朴素美为其主要的审美风格,语言大多自然质朴、通俗易懂,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都是最常见、最普通的词语:“枯”、“老”、“小”、“人”、“古”、“西”等,平凡而又精简,但表现力却极强。而明清戏曲中华丽美的作品居多。朴素美与华丽美在戏曲发展中既对立又统一,显现为雅俗共赏的情景,共同推动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前进与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朴素美与华丽美各有其利也各有其弊,如果只是一味的堆砌词藻,终会导致艺术作品空有其表而无内涵;如果只是片面的追求本色,也只会使文学创作犹如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因此,我们要把朴素美与华丽美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