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Part1-D.1:成本计量概念

(2015-04-08 16:27:07)
标签:

财经

教育

分类: Part1

 

Part1-D.1:成本计量概念-关键考点

 

1、成本的划分

 

  •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1)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
2)间接成本=间接材料+间接人工
3)转换成本=直接人工+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划分主要是为了计量成本对象的成本,而非进行决策。

 

  • 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1)变动成本:总成本会随着成本动因而变化;单位成本不变。
2)固定成本:总成本不会随着成本动因而变化。
3)混合成本:包含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单位成本会随着成本动因的上升而下降。
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划分主要是为了决策,而非成本的计量。

 

  • 高低点法:


分离混合成本中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Y=a+bX
http://s2/mw690/004dnM4tzy6RkS2SPm151&690

 

2、成本动因

会使总成本金额发生变化的因素
1)作业基础的成本动因
2)数量基础的成本动因
3)结构性成本动因
4)执行性成本动因

 

3、成本核算的方法

 

  • 实际成本法:采用所有实际发生的成本金额,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因为单位产品成本的波动幅度可能会很大,因此不利于产品定价决策和业绩评估。
  • 正常成本法: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采用实际成本,间接费用采用预计的分摊率分配到成本对象。能够及时地预估单位产品或批次的生产成本。
  • 标准成本法: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全部采用标准的成本和数量。为成本控制、业绩评估和流程提升提供了依据。
  • 间接费用的分配
    1)正常成本法间接费用的分配值=标准间接成本分摊率×实际耗用量
    2)标准成本法间接费用的分配值=标准间接成本分摊率×标准耗用量
    3)标准间接成本分摊率(POHR)=预计间接成本/预计分摊基础总数

http://s3/mw690/004dnM4tzy6RkSfSqmSf2&690

 

4、变动成本法和吸收成本法

 

  • 基本差别

http://s10/mw690/004dnM4tzy6RkSsiyCdb9&690

  • 对存货和营业利润的影响

http://s6/mw690/004dnM4tzy6RkSyLppX15&690

两者的利润差异=(期初存货-期末存货) ×单位固定制造成本=(产量-销量) ×单位固定制造成本

 

  • 两者的优缺点

http://s11/mw690/004dnM4tzy6RkSEhm30ca&690

  • 利润简表

http://s10/mw690/004dnM4tzy6RkSNqqAV59&690

5、联合产品成本法

 

  • 基础概念

1)联产品: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很高销售价值的产品
2)副产品:一种销售价值较低的产品
3)联合成本: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生产流程的成本
4)可分离成本:分离之后发生的,能归属于每种产品的成本
5)分离点:联合生产流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产品被分别确认的时点
 

  • 联合成本的分配方法


1)分离点销售价值法
A的分离点销售价值=A的产量×A的单价
B的分离点销售价值=B的产量×B的单价
分配给A的联合成本=A的分离点销售价值/(A的分离点销售价值+B的分离点销售价值)×总联合成本
分配给B的联合成本=B的分离点销售价值/(A的分离点销售价值+B的分离点销售价值)×总联合成本


2)可实现净值法
A的可实现净值=A的产量×A的单价-A的可分离成本
B的可实现净值=B的产量×B的单价-B的可分离成本
分配给A的联合成本=A的可实现净值/(A的可实现净值+B的可实现净值)×总联合成本
分配给B的联合成本=B的可实现净值/(A的可实现净值+B的可实现净值)×总联合成本


3)固定毛利法
分配给A的联合成本=A的产量×A的单价×(1-毛利率)-A的可分离成本
分配给B的联合成本=B的产量×B的单价×(1-毛利率)-B的可分离成本


4)实物计量法
分配给A的联合成本=A的产量/(A的产量+B的产量)×总联合成本
分配给B的联合成本=B的产量/(A的产量+B的产量)×总联合成本

 

  • 联合成本分配方法的选择


1)若有分离点的销售价格,则采用分离点销售价值法。不可用于需要进行后续加工的产品。
2)若没有分离点的销售价格,则采用可实现净值法或固定毛利法。均可用于需要进行后续加工的产品。

 

  • 副产品的会计处理


1)资产确认法:能在分离点确认副产品的存货价值;以可实现净值作为存货价值计入资产负债表,并在损益表上扣减总的制造成本;实现了配比原则;当副产品金额较大时,应采用资产确认法。
2)收入法:不能在分离点确认副产品的存货价值;在出售时作为其他收入计入损益表或扣减总的制造成本;易于使用;当副产品金额较小时,应采用收入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