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被封控在家,读了英国作家戴维·皮林的著作《日本生存的艺术》一书,作者是长期驻日记者,通过采访日本各阶层群体—政界人物、知名艺术家、实业家、作者、年轻人、老年人、主妇等,深入日本的文化矛盾、焦虑、野心及生存策略,以敏锐观察描绘了一个立体多面的日本。就如同作者所说:关于日本,有这样一个段子,说在那里每一根出头的钉子都会被砸平,日本是一个复杂也有趣的日本,是一个充满叛逆又极端保守的日本,是一个拥有各种恼人的小缺点也提供许多微妙的愉悦感的日本,是一个不断变化却又秉承传统的日本。
作者从2011年日本发生大海啸开始,从海啸、作茧自缚、得而复失的几十年、后增长时代的日常、无所适从、海啸之后等六个部分,通过一件件生动形象的事例和故事讲述了日本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社会现象,为读者展示了日本生存的文化和思想。对于了解日本有了更新认识和理解,是一部值得深思和阅读的好书。
第一部分海啸重点描述普通人,日本海啸的大灾难中受影响最大的沿海地区民众,是如何应对灾难的。想要更深刻地理解日本到底是如何适应环境并生存下来的,还要深人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看看这个“天灾最爱”,总是受到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和台风侵袭的国家都经历过什么。
第二部分“作茧自缚”中有一章重点探讨了日本的岛国意识。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它位于亚洲,同中国隔海相望,中国的民族复兴是当今世界一大神话。日本惊人的复原力在一定程度上源自其隔离意识,不过我想要说的是,这种意识与其说是它的优势,不如说是其一大缺陷。在19世纪突然发现西方先进的技术时,日本人下定决心脱离亚洲,学习欧洲的“强国”模式。它抛弃封建主义并努力实现了现代化。然后,它走上了残暴血腥的帝国主义道路,其根源就是糅合了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军国主义思想。这一决定的结果是悲剧性的,差点导致其自我毁灭。囚此,今天的日本在亚洲地区非常孤立,它同邻国,特别是与中韩的关系,因历史遗留问题而矛盾重重。它既无法融人欧洲,又不能全然融人亚洲,颇有无所适从之感,在外交层面上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美国“附庸国”的地位,甚至连股票交易员约定俗成的分析单元都是“亚洲(日本除外)。
第三部分“得而复失的几十年”,一开始先简略地回顾了这个国家战后的发展历程。它很快从战后的满日疮痍中恢复元气,并在20世纪八十年代拥有惊人的经济实力。然而,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1995年又连续发生了两场危机——神户在一场大地震中几乎毁于一旦;邪教组织制造了以通勤者为目标的东京地铁毒气事件。其后,日本经发展几乎陷人停滞,并且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正如村上春树所言,那一年是日本的转折年:普通民众清晰地认识到,泡沫破灭之前的日子直的是一去不复返了。在其经济飞速发展的那些年里,战后日本举国上下的核心任务就是不计一切代价,努力达到西方生活水平。尽管日本基本实现了这个目标,但是泡沫的破灭让日本人失去了民族使命感和目标感。日本丢失了其“根性”一“量”或“斗志”。
第四部分“后增长时代的日常”讲述了当代日本如何努力适应现实。危机发生之后,这个国家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选择坐以待毙,尽管其转型并不完美且远未完成。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凝聚力其实比人们普遍认为的更强。其经济虽称不上强盛,但经济形势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糟糕。如今,大家倾问于随意使用“日本化”这个字眼,用它来指代一个国家的经济所能出现的任何问题。然而,如果考虑的是日本人的生活水平,而不是仅回报率或者日本经济规模同其他国家的比较,那么日本过去的20年其实并不是那么凄惨。 日本之所以能够避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大幅增长的公共债务,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到底是什么,这必然会导致新的危机,政府迟早会无法履行偿债义务,要么于脆直接赖账不还,要么削减社会福利,或者通过通货膨胀来缓解债务压力。在日本,社会稳定高于一切,激进的变革要靠后排。从长远来看,如果当初它选择让更多金融机构和企业破产,并进行激进的工业结构重组,也许会更有利于经济的复苏。 欧洲和美国现在已经发现,从严重的金融危机中缓过劲儿来绝非易事。当危机愈演愈烈时,即使是以奉行自由经济为宗旨的美国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银行体系或者汽车工业分崩离析。到2013年年初,美国的失业率仍保持在8%左右,整体经济虽有复苏之象,但仍很脆弱。那时英国的失业率几乎是日本的两倍。而从2008年至今,英国的经济规模已经缩水4%。在西班牙和希腊,情况则更加糟糕。因此,其他国家也跟日本一样面临顽固的高赤字、低增长的问题,即便尝试了各种之前连想都不敢想的货币政策,经济也只是勉强惨淡经营。常对日本的经历引以为戒,但是日本真正需要我们引以为戒的地方不是它在经济泡沫破灭之后的应对如何拙劣。它的应对还是比较从容不迫的,当然这一事实更令人担忧。关于经济泡沫,日本带给世界的终极教训应该是:一定要不计一切代价将经济泡沫扼杀在摇篮中。
第五部分“无所适从”探讨了在日本国力日渐衰退而我国国力日渐强盛的国际环境中,日本所面临的严峻的外交挑战。我国的崛起让日本很不安,因为之间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这些问题也对地区局势产生了深刻影响。岛屿的归属问题产生严重分歧,这是之间由来已久的积怨的新爆发点。我国快速发展感揭开了日本的伤疤,让它对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和自我认同产生了迷茫。
第六部分“海啸之后”分析日本社会究竟在哪些地方发生了改变,哪些地方还是一成不变。福岛核电事故及其后续发展说明“旧日本”还未从根本上被撼动。日本没有妥善处置核危机,也没有诚实面对公众,这说明日本政治和官僚体系的各种问题已是积重难返。然而,灾难也激发出一些好的东西。灾难过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援助源源不断地涌人日本,使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世界其他国家是紧密相连的………
读了这本书,可以了解日本对于我国的看法和认识,也可以知道它自身对于自己在世界和亚洲的定位。真是因为种种复杂的文化和思想,让日本处在较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想融入并难以融入西方社会,另一方面因地处亚洲又与亚洲国家关系紧张,使得日本生存之道如同夹缝一样,伸不展也没压垮,也产生很多其他国家看似奇怪的做法和生存方式。这就是日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