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有用吗?
当我抱着一沓画室传单站在一家幼儿园门口等待放学的孩子和家长时,门口的两个保安不屑一顾地说:“画画能有什么用处?纯粹是在浪费时间。”估计大部分家长也会有类似的想法吧。
可是每一个从童年走过来的成年人,你的儿时难道不喜欢画画吗?或者没有条件去画画,却也为天上飞过的小鸟欢呼过,为春天满山满野的小花感动过,一次次回味和小伙伴们玩泥巴时的那种痛快感觉,或站在山顶一遍遍俯瞰村里炊烟升起的那幅动人的画面?
大多数的家长,会认为孩子的升学是第一要务,除此之外,一切看起来消耗孩子宝贵时间的活动统统要为学习让路。 小部分的家长,会有意识的送孩子去美术培训班学习画画,只要能画得像,还能学到什么就管不了那么多了,还有更少的一小部分家长,则是希望孩子能从画画中感受和认识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让孩子拥有一颗自由、创造和热爱生活的心灵,这样的孩子何其幸运。
莫说孩子,现在的主流社会中的大人们,追求和选择太多,都过得极其焦躁和不安,而这种情绪或多或少的也影响了在同一个家庭里生活的孩子,产生了各种问题儿童,相比之下,那些能沉浸于某一种艺术世界中的孩子们,不论是在进行音乐、美术、舞蹈或其他的创作活动,他们脸上那种专注安详而宁静的神态是多么可爱和感人啊!
撇开那种照着临摹的教学模式不说,让孩子画画首先要使孩子感受到绘画能给人以自由和身心愉悦的感觉,这是一种美好的体验,而不是完成任务式的去完成一张所谓的“画”,这种自由美好的感觉是玩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只有让孩子放开心灵的翅膀恣意飞翔在他们自己奇妙的世界里,才有可能让孩子在渐行渐远的人生旅途中埋下那么一点点与众不同的种子,在某一时刻里爆发出来,影响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并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感悟,心自由了,才能呼吸,才能成长,才能强大。
并不是所有的贝壳都能孕育珍珠,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艺术家,但是这就要扼杀掉绝大部分孩子的绘画热情吗?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毕加索说过:“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那样画画。”孩童的涂鸦和信手拈来、随手就画的创作热情是哪个成年画家都模仿不出来的,绘画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和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也会让孩子小小的心灵烙下难以忘怀的感受。如果让孩子一直保持这种绘画的热情,即使成不了专业的画家,但能让这种艺术的熏陶贯穿于孩子的一生,那么天不天赋,有没有艺术成就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电路工程师设计的线路图更有美感,财务的报表排列得更有艺术性,家庭主妇们的衣着搭配更和谐和美丽,甚至于商店中的商品也摆放得更加井井有条和美观,想必在那样的环境里生活心情应该是非常愉悦和平和的吧?
对于我们这个发展了五千年的泱泱大国来说,对权威的盲从和绝对信奉,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失去了创造力,失去了提问“为什么”的能力。天空为什么一定要画成蓝色的?兔子为什么不能长四只耳朵?草莓为什么不能挂在树枝上?只要这样画了,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就会把这些异想扑灭在萌芽状态,让孩子渐渐失去了“为什么不能的”想法。难道答案就只有一种可能吗?难道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难道我们感受不到的东西就表示不存在吗?
网络上说烂了的,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最主要的论点就是中国孩子的创造力不行。论学习能力,中国孩子可以拔得头筹,论创造力、想象力,中国孩子在世界各国孩子中能排到第几呢?而画画,只要引导得当,就可以让孩子保持幻想和创造的能力,在画笔下,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什么是创造不了的,能在孩子的心中产生这样的积极想法,并能把这种想法带进日常的生活当中去,那等孩子们长大后,是不是能让他们发现和创造出更多美好积极的东西?
说到美好积极的东西,多少人视而不见却只是埋头于工作再工作,而忘记了抬起头来看看周围那些让人感动的平凡事物。一株草一棵木,一滴雨一块石,都是大自然创造的神奇的东西,通过画画感受到愉悦的孩子,会毫不费力的察觉到身边事物灿烂美好的一面,因为孩子需要用画笔把他们心中的世界描绘出来,怎么能不用他们那纯真的双眼去观察、放开心灵去感受一切让他们觉得好奇和感动的东西呢?“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向大自然学习,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吧,我们都是这个神秘宇宙创造的孩子。
也许有这样想法的人还很少很少,但只要细心体会和感受,鼓励孩子用画画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情感和感受,让艺术一天天滋养孩子的心灵,总有一天, 会有优雅的花朵开放在心间,缭绕的心香弥漫在灵魂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