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与人为善
(2019-03-02 20:37:12)
标签:
道德、社会、哲学 |
分类: 道德经 |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与人为善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调解深重的仇怨,使其趋于中和,一定会有残余的怨恨,怎能算是完美的呢?所以,圣人不会寸步不饶,持有借据而不去严苛追讨。所以,有德的表现是掌管契约而宽以待人;无德的表现是不彻底按条款履行法律责任决不罢休。天道没有偏袒谁,但为善之人总能从她那儿汲取力量。
思路延伸:
“错国於不倾之地,积於不涸之仓,藏於不竭之府,下令於流水之原,使民於不争之官,明必死之路,开必得之门。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错国於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积於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於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下令於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使民於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强民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则国安;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令顺民心,则威令行;使民各为其所长,则用备;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量民力,则事无不成;不强民以其所恶,则诈伪不生;不偷取一世,则民无怨心;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让老百姓没有怨恨,管仲在《牧民》篇中已有论及。大怨难和,极恨难解。国家在资源分配上,难免有不公平的地方。很多有钱人都是在尽其所能,一世而偷十世百世之用,只谋现世的逍遥快活。再加上现代社会上网络经济的凸显,虚拟金融市场的繁荣,社会价值评判的唯货币量标准势态下,社会资源分配秩序一度杂乱无章。一些依靠地方政策豁口而成长起来的所谓大公司大企业,背后的老板却是无德无才之人;一些依靠八面玲珑瞒天过海而集磊起来的商业大国、政界大亨,人后的模样却是罄竹难书。一部分民众凭借个人的勤劳智慧,多有建树,创造出比平常人更多的财富,却比不上那些空开虚套甚至招摇撞骗来钱快。而那些好吃懒做,守着政策分配来的资源坐吃山空,却总还在怨恨分配不均,政策不公,归咎于国家,迁怒于他人,报复于社会,连累了那些诚实劳动致富的人们——如此种种,怎能不令人生怨呢?所以管仲说,国家重权,不授有德,虽富必倾。
风雨无乡,怨怼不及。风雨要来,无论是滕王高阁,还是百姓茅院,必遭盘剥洗礼;无论是云端雄鹰,还是穴居蛇鼠,定要防备不虞,所以怨怼不及。国家行政法律也应该雷厉风行,没有区别对待才是。世态炎凉!有时不禁要问:明必死之路?必死之恶徒千千万,岂可以金钱来保命!开必得之门?跃得龙门子弟万万千,为何还要厮混于泥塘?刑罚不严,庆赏不信,其日故久矣。有时不得不令人兴叹:奸邪何其难销!世道何其艰辛!世间施大恩不图回报的善人少了,执左契不苛责于人的相互信任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手里拿着借据,却要像孙子一样去求人还钱;印章明朗的合同证券,却是非法集资空手敛财的行径。而普通老百姓欠了银行一点钱,则是追责太彻,摊上“老赖”名头,从此一家子的生活到处碰壁。世事难平,而不平事何其之多,使人生怨。与其怨生而后和之,不若将有余的社会财富去接济贫困之人。“扶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景而生的。
当社会的诚信度能够得到十足发展,社会法制建设离健全就不远了。当合同、契约、债券、账目、政绩……都能坚守诚信,坚守契约精神,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纸物同重,文实无差,这样即使拿着一张字条,事主心中还是信任满满。不是现代人太小气,太斤斤计较,而是急功近利的现代社会疏远了本来的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