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一材多用”
(2015-05-28 21:51:32)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中考指导 |
议论文“一材多用”
一、素材举隅
在众多的事实论据中,除了一部分寓言故事表意比较单一外,多数材料都具有表意的多向性。材料表意的多项性,给我们的选择提供了广泛、灵活的空间,因此,在叙述材料时,要根据所论证论点的需要,有所侧重,有意识地突出强调所叙事实与论点一致的地方,并且要多用一些揭示性词语给予明示,这样,材料和观点的统一性就明确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看,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善于使用材料的人,一个材料可以派上很多用场。比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先辈都是周代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做过太史令。司马谈曾立志写一部史书,但未及动笔就病逝了,临终前,要求司马迁继承遗志。后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开始搜集材料,在他的青年、中年时代有过三次较大的漫游。在大约十九年的时间里,他到祖国各地访问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史料和历史故事,特别是在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中,体察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42岁,正当他专心著述《史记》之时,不料遭李陵之祸,被汉武帝下狱,受宫刑,蒙受极大耻辱。四年后出狱任中书令一职,他以刚毅的意志顶住了来自朝廷上下的讥讽,全力以赴地从事著述。经过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记》。
我们可以把这则材料用来为不同的论点服务。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的先辈都是周代史宫,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做过太史令。
2、要想成功,先立目标——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立志写一部史书的遗志,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记》。
3、实践出真知——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开始搜集材料,在他的青年、中年时代有过三次较大的漫游。在大约十九年的时间里,他到祖国各地访问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史料和历史故事,特别是在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中,体察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为他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只有生存,才有发展——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史记》之时,不料遭遇李陵之祸,被汉武帝下狱,受宫刑,蒙受极大耻辱。四年后出狱任中书令一职,他以刚毅的意志顶住了来自朝廷上下的讥讽,全力以赴地从事著述。经过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记》。
5、谈坚持——在大约十九年的时间里,司马迁到祖国各地访问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史料和历史故事,经过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记》。总共历时二十九年。
6、谈毅力——司马迁以刚毅的意志顶住了来自朝廷上下的讥讽,全力以赴地从事著述。
7、逆境出人才——司马迁专心著述《史记》之时,不料遭李陵之祸,被汉武帝|下狱,受宫刑,蒙受极大耻辱,他以刚毅的意志顶住了来自朝廷上下的讥讽,全力以赴地从事著述。经过十年的努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记》。
8、成功需要广泛的积累——在大约十九年的时间里,司马迁到祖国各地访问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史料和历史故事,特别是在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中,体察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完成了空前巨著《史记》。
同一材料可以改变叙述材料要点来证明不同观点,如:
论点一:逆境出人才
西汉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身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曾经痛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忍辱负重,经过前后十年含辛茹苦,用生命写成巨著《史记》。司马迁无故蒙冤,身受极刑,可谓不顺到了极点,但他靠着坚强的毅力,不懈的精神,撰写巨著,终成一代大家,成为逆境中开出的一朵绚丽的花。
材料始终抓住论点“逆境出人才”,叙述司马迁如何身处逆境,如何成才 。
论点二:有志者,事竟成。
司马迁立下志向,要继承父业,写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史书。他读《春秋》、《尚书》。20岁开始漫长而艰苦的游览、考察,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名人旧址。之后又大量阅读国家藏书、历史资料。最终写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一个人只有立了志,才能坚持自己的事业,至死不渝。司马迁正是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论点三:恒志+勤奋=成功。
我国古代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史马迁,青年时代就立志编写出一部有别于他人的史学著作。为此,他不仅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史籍中,整理残章断简,奔波与民间,收集丰富的史料,就是在入狱惨遭宫刑之后,也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坚定志向,愈挫愈奋,在“撰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勤奋写作,到了晚年终于写成了上自轩辕、下迄汉武的中国三千多年的鸿篇巨作——《史记》这部“千古之绝唱”,由此可见,有“恒志”,而且有不懈的勤奋努力,是“事竟成”最重要的条件。
论点四:信念是成功的奠基石
西汉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但他没有去死,是完成《史记》的信念支撑着他,使他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这个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最终完成了《史记》。”如果司马迁没有一定要完成《史记》的信念,那他绝没有那么顽强的意志活下去,那司马迁其人也不会为后人所知,今天还会有这么完整而珍贵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资料《史记》吗?正是信念,支撑着司马迁,使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由此可见,信念是奠定成功的基石。
三、方法总结
1、根据话题迅速找出材料与文题的内在联系,生发材料与话题的契合点。
2、 在行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话题靠拢。结论要紧扣话题,落到话题或论点(分论点)上。
3、在引用资料的时候针对不同的论点可以有意识地选取材料中有用部分,适当地加以渲染,扩充,其它部分就可忽略不计。
四、实战演练
[素材]苏轼原本为文坛巨擘欧阳修的得意门生,更是被仁宗皇帝所特别器重的未来宰相,身世显赫,备受世人敬爱,但是因为与朝中大员政见不合,乌台诗案,他被迫沦为一名罪臣,虽然死里逃生,但却不得不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漂泊动荡的贬谪生涯:从黄州,到杭州,从密州,到湖州,到惠州,甚至还到过海南。在他被贬谪的多年岁月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怨天尤人、悲观消沉的苏轼。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他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主持兴修水利工程,奖励发展农业纺织,我们处处都可以看见他忙忙碌碌的身影,苏轼终于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与尊敬。
以苏轼被贬的材料为素材,自选角度,自拟论点,按照“论点+材料+材料分析+结论”的模式写一段话,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