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著的《大学纲目决疑提辞》中的有关内容如下:

(2022-11-15 16:16:14)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著的《大学纲目决疑提辞》 中的有关内容如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者,谓此乃没量大人之学也。道字,犹方法也。以天下人见的小,都是小 人。不得称为大人者,以所学的都是小方法。即如诸子百家,奇谋异数,不过一曲之 见,纵学得成,只成得个小人。若肯反求自己本有心性,一旦悟了,当下便是大人。 以所学者大,故曰大学。大学方法不多些子,不用多知多见,只是三件事便了。 第一要悟得自己心体,故曰在明明德。其次要使天下人,个个都悟得与我一般,大家 都不是旧时知见,斩新作一番事业,无人无我,共享太平,故曰在亲民。其次为己为 民,不可草草半途而止,大家都要做到彻底处,方才罢手,故曰在止于至善。果能学 得者三件事,便是大人。 两个明字,要理会得有分晓。且第二个明字,乃光明之明,是指自己心体。第一 个明字,有两意:若就明德上说自己工夫,便是悟明之明,谓明德是我本有之性,但 一向迷而不知,恰是一个迷人,只说自家没了头,驰求不得。一日忽然省了,当下知 得本头自在,原不曾失。人人自性本来光明广大自在,不少丝毫,但自己迷了,都向 外面他家屋里讨分晓,件件去学他说话,将谓学得的有用。若一旦悟了自己本性光光 明明,一些不欠缺,此便是悟明了自己本有之明德,故曰明明德。悟得明德,立地便 是圣人,此就工夫为己分上说。若就亲民分上说,第一个明字,乃是昭明之明,乃晓 谕之意,又是揭示之义,如揭日月于中天,即是大明之明,二意都要透彻。 问:如何是至善?答:自古以来,人人知见,只晓得在善恶两条路上走,只管教 人改恶迁善,此是旧来知见。有何奇特?殊不知善恶两头,乃是外来的对待之法,与 第二章 心学的雏形 150 / 364 我自性本体,了不干涉。所以世人作恶的可改为善,则善人可变而为恶,足见善不足 恃也。以善不到至处,虽善不善,故学人站立不住,以不是到家去处,非可止之地。 以此看来,皆是旧日知见习气耳。今言至善,乃是悟明自性本来无善无恶之真体,只 是一段光明,无内无外,无古无今,无人无我,无是无非,所谓独立而不改。此中一 点著不得,荡无纤尘,若以善破恶,恶去善存,此犹隔一层。即此一善字,原是客 尘,不是本主故不是至极可止之地。只需善恶两忘,物我迹绝,无依倚,无明昧,无 去来,不动不摇,方为到家时节。到此,在己不见有可明之德,在民不见有可新之 民,浑然一体,乃是大人境界。无善可名,乃名至善,知此始谓知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一节定字,乃指自性本体,寂然不动,湛然常定, 不待习而后定者。但学人不达本体本来常定,乃去修习,强要去定,只管将生平所习 知见在善恶两头,生灭心上求定。如猢狲入布袋,水上按葫芦,似此求定,穷年也不 得定。何以故?病在用生灭心,存善恶见,不达本体,专与妄想打交滚,所谓认贼为 子,大不知止耳。苟能了达本体,当下寂然,此是自性定,不是强求得的定。只如六 祖大师,开示学人用心云: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上座本来面目?学人当下一刀两 断,立地便见自性,狂心顿歇,此后再不别求,始悟自家一向原不曾动,此便是知止 而后有定的样子。又云:汝但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见心体。此便是知止的样子。所 以学人贵要知止,知止自然定。 静字与定字不同,定是自性定体,此静乃是对外面扰扰不静说,与定体远甚。何 也?以学人一向妄想纷飞,心中不得暂息,只管在知见上强勉遏捺,将心主静。不知 求静愈切,而乱想益炽,必不能静。何以故?盖为将心觅心,转觅转远,如何得一念 休息耶!以从外求入,如人叫门不开,翻与守门人作闹,闹到卒底,若真主人不见 面,毕竟打闹不得休息。若得主人从中洞开重门,则守门者亦疾走无影,而求入者真 见主人,则求见之心,亦歇灭无有矣,此谓狂心歇处为静耳。若不真见本体,到底决 不能静,故曰定而后能静。 安字,乃是安稳平贴之义,又如安命之安,谓自足而不求余也。因一向求静不 得,杂念纷纷,驰求不息,此心再无一念之安。而今既悟本体,驰求心歇,自性具 足,无欠无余,安安贴贴,快活自在,此等安闲快活,乃是狂心歇处而得,故曰静而 后能安。 虑字不是妄想思虑之虑,亦不是忧虑之虑,乃是不虑之虑。故曰:易无思也,无 虑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曰百虑而一致,又曰不虑而遍,正是这个虑 字。谓未悟时,专在妄想思虑上求,即一件事,千思万虑,到底没用,也虑不到,多 思多虑,于心转见不安。今既悟明此心安然自在,举心动念圆满洞达,天下事物了然 目前,此等境界不是聪明知见算计得的,乃是自心本体光明照耀,自然具足的,故曰 安而后能虑。 得字,不是得失之得,乃是不渗漏之义。圣人泛应曲当,群情毕照。一毫不谬。 彻见底原,一一中节,故谓之得,非是有所得也。初未明明德时,专用妄想思虑,计 较筹度,纵是也不得何以故?非真实故。今以自性光明,齐观并照,群情异态,通归 一理,故能曲成而不遗。此非有所得,盖以不虑之虑。无得之得,故曰虑而后能得。 第二节 心学的雏形(春秋中期至秦) 151 / 364 言非偶尔合节,特由虑而合故。 对心学修炼者来说,定、静、安、虑、得是修炼到不同阶段精神所达之状态,所 以二曲说“须是真参实悟”。只有到安、虑、得层面,虑才是修炼有成,摆脱了“朋从尔 思”之虑,由此虑而“得”才是真知。即使是开悟之知,也需要在日常之现实之实践,验 证其知的确是正确无误方能建立起对此“知”的信赖,所以王阳明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 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主要是平宸濠与张、许之变) 只此良知无不具足,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 免没溺之患矣。”还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从难得来……”实是经验之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