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暗素描之“明暗五调子”
① 亮面-直接受光部分;
②灰面-中间面,半明半暗;
③明暗交界线-亮部与暗部转折交界的地方;
④暗面-背光部分;
⑤反光-受周围反光的影响而产生的暗中透亮部分
http://www.yszyz.com/uploadfile/2010/0707/20100707040749566.jpg
http://www.yszyz.com/uploadfile/2010/0707/20100707040801887.jpg
素描中暗部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暗部是乐队中的低音部,是为衬托亮部和高音部而成的。暗部为衬托亮部而存在,它就不应喧宾夺主,暗部是无名英雄,是舞台上的配角。
不应把统一的暗部分开一件件去画,把暗部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观察一起画,合起来画或混起来画。
画素描要---
1先从暗部入手(画亮部中深浅的依据),从明暗交界处画起,
2从前往后画也就是从近往远画,以表达空间。
亮部则与暗部的特征相反,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在与暗部的对比之下,它有跳跃感、闪烁感,清晰感和实在感。亮部是主角怎么画也不为过。
暗部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它具有统一陛。所有暗部皆属不受光部分,不管其中的各种物体有何种不同变化,
都应统一与和谐于一个大的暗部之中。在与亮部的对比之下,它处在影子之中,故还带有隐蔽性和稳定性、融合性及无分割感。如果孤立地拉大暗部中的各种变化和差别,必然造成暗部的破碎感。
素描中的明暗规律
光与明度的关系:
1:物体靠近光源近,亮的更亮,暗的更暗,对比强烈:光源越远,亮面越弱,暗面也越灰。
2:近实远虚.物体离画者越近,明暗对比越强,越远明暗对比越弱。
素描写生中的五调子:
1:受光面(亮面):是物体受光线90度直射的地方,这部分受光最大,调子淡,亮部的受光焦点叫“高光”,一般只有光滑的物体才能出现高光。
2:中间色(灰面):是物体受光侧射的部分,是明暗交界线的过渡地带,色阶接近,层次丰富。
3:明暗交界线:由于它受到环境光的影响,但又受不到主要光源的照射,因此对比强烈,给人的感觉调子最深!
4:反光部:暗部由于受周围物体的反射作用,会产生反光。反光作为暗部的一部分,一般要比亮部最深的中间颜色要深。
5:投影:就是物体本身影子的部分。它作为一个大的色块出现,也算五调子之一。投影的边沿近处清楚,渐远的模糊!为了更加明确地理解明暗调子,根据光源和物体的体面形成的角度,我们以1--6的调子变化说明明暗调子在物体上所呈现的形式
1:直接受光面(高光) 2:光源侧射部分(中间色)
3:背景(亮面偏暗,暗面偏亮) 4:暗面部分
5:反光部分
6:明暗交界线和投影部分
素描写生中有哪几种常用的光线
素描的写生训练是在室内进行的,所以,如何布光是一个涉及对象不同的表现方式问题。
素描的光源有两种:
从窗户射进来的散射的自然光,
另一种是灯光有单灯和多灯之分。
灯光要比自然光容易画一些,因为灯光的光线比较单一和固定,物体被照射后的明暗关系比较简单,对比较为明显,前后关系也比较突出,是初学素描者常采用的照明光源。
自然光的光照比之灯光的照明,可使物体明暗变化丰富、层次多样、对比协调,是素描训练整体把握、概括处理的必要手段。
素描表现自然光,要比表现灯光难一些,因此,要先进行灯光的训练,然后再进行自然光的学习。
除了不同的光源会对物体造成不同影响之外,物体受光的不同角度,也是造成物体不同明暗变化的一个因素。
物体正面受光时,我们称之为“顺光”;
物体背面受光时,我们称之“逆光”;
物体侧面受光时,我们称之为“侧光”。
在素描训练中,顺光比较容易表现,逆光难度较大。最常用的光线是难易适中的、不同方向的侧光。初学素描的同学,要注意进行各种光线的学习,切忌只依靠单一光线的训练。
素描写生中调子明暗层次的科学规律性
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功之一,有它的客观规律。
在绘画上有“三大面”的论述,我国传统山水画论上亦有“石分三面”之说。在现实生活中,“体”的构成至少要有四个平面,而在视觉上,无论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物体,我们的眼睛能同时看到的最多只有三个面,也只有在看到三个面时,物体的体积感最强、所以、三个大面是绘画上构成体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往细里推,由整体到局部,可以求得很多层次的三大面——即很多层次的由大而小的体的感觉,也就是大的起伏上的小的起伏。但不论怎样柱细里推,细部总要服从整体,以保持三大面的整体感,求得大体与局部(小体)的统一。
实际上一个物体是很复杂的,它决不止三大面,但用构成体的基本三大面的观点去看物体,就可以主次分明地去分析体面的关系。
造型的基本手段可归纳为两种:
1 线条
2 明暗。
完全用线描或完全用明暗调子来表现对象:
我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双勾等以线条造型,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方、如法国十九世纪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就是用极其准确而简练的线条,以优美的韵律,丰富而真实地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的。
完全用明暗调子来表现对象:
用明暗调子生动而有力地揭示了对象内在美的巨匠亦不乏其人,俄罗斯的洛森科、伊凡诺夫、苏里科夫,瑞典的佐恩,法国的普吕东等等,都是杰出的代表。
线条与明暗两者结合作画:
亦为众多艺术家所运用,我国当代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的素描,就是融合了中外面法之长处,将洗练的线条与丰富的明暗层次结合起来而达到高度的造诣。
用线条能充分地抒发作者的激情,可生动有力地表现对象,此法多为中国画等专业的素描所采用。
明暗素描适宜于立体地表现光线照射下物体的形体结构及物体各种不同的质感、色度与空间距离感等等,使画面更具真实性。
因此,明暗素描对明暗调子和明暗处理手法的研究,作为壁画、水彩画、水粉画、色彩画、甚至版画等的造型的基础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本章着重谈谈素描中的明暗调子和明暗造型的基本规律。
明暗现象的产生,是物体受到光线的照射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光线不能改变物体的形体结构。表现一个物体的明暗调子,正确处理其色调关系,首先就要对对象的形体结构要有正确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为物体的形体、结构的透视变化,物体表面各个面的朝向不同,所以光的反射量也就不一样,因而就形成了色调。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形成物体体积的基本而的形状,即物体受光后出现受光部和背光部两大部分,再加上中间层次的灰色,也就是前面说的“三大面”。
由于物体结构的各种起伏变化,明暗层次的变化便错综复杂,但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将其归纳,可称之为“五大明暗层次”。这是物体受光之后,在每一个明显的起伏上所产生的最基本明暗层次。而任何明显的起伏在受光之后所产生的明暗变化不能少于五个基本层次。这是指物体起伏本身而言,即指亮面、中间色、明暗交接线、暗面、反光;高光包括于亮面内,五大明暗层次不包括投在别处的投影。
受光、背光和明暗交接线是三个基本明暗层次。
灰色,一个在受光部,一个在背光部。
这两个灰色的层次很接近,特别是反光强的时候最接近。灰色是产生在光线平行射过的那些平面上。与光线完全平行的面,可以说是最灰的面。而这些面是经常出现在明暗交接线附近的。
灰色的变化很不易捉摸,但如果从五个基本明暗层次去分析它们,待别是掌握住明暗交接线区别受光部和被光部,就很容易分清这两个灰色,那么在表现这些对象时,就不致为复杂的现象所迷惑,就容易把握住明暗变化的节奏,使画面所反映的面与体得到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统一,画面的整体感便更强烈。
下面分别具体谈谈与五大明暗层次有关的一些主要问题。
高光 不是每种情况下都有的,故不能算是基本明暗层次,它属于亮面范畴。
高光在物体上往往:
1 只是一两点,
2
一条线
3
一个面
高光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一个面与光源成垂立的缘故。
所以高光与物体的质感关系很大,我们应该慎重地处理高光。高光本身有具体的形状,这与物体的形体及光源的形状有关,高光亦交待了周围面的转折关系,故与物体的体积感也有关。
明暗交接线 打轮廓时就开始抓它。狠狠抓住明暗交接线的位置和形状,把物体明暗两大面区别开来,这有助于对复杂的明暗变化进行整体地处理,使画面调子得到统一。明暗交接线是物体受光部和背光部相互交接的地方,它实际就是轮廓线。我们叫它“线”,其实是明暗层次变化的大小不同的各种各样的面。一般来说,明暗交接线不受光源的照射,又受不到反射光的影响。所以这部分受光最少,比较起来在五大明暗层次中是最暗的。
反光 对物体的空间、环境、质感都有很大的作用。反光画不好暗面就不透明,这样暗部的结构转折关系也就表现不出来,影响了物体暗部的体积与空间。物体的暗部因受到环境及周围受光物体的影响,就产生了反光。在一般情况下反光的亮度是不会超过受光部的。
中间色—即灰色是物体受到光线侧射的地方,同时亦受环境色的侧反射影响,加上物体的结构(特别是人物的造型结构)的复杂变化,中间色的层次变化显得微妙、复杂和丰富。
灰色在物体上有两个:
1 一个在亮面明暗交接线之间,
2 一个在暗部里。
中间色是比较难画的,画不出它的微妙变化的话,出现灰与脏的毛病。
投影 应包括在暗部里面,它与明暗交接线有密切的关系。投影是从明暗交接线开始的;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投射到另外物体的面上就产生了投影。投影对表现对象暗部结构是很起作用的,与空间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画投影要注意它的透视变化和明暗变化,投影越接近本物体,它的颜色就越重,边缘轮廓就越清楚;距离本物体越远则颜色越浅,边缘轮廊越模糊。把握住这规律就能准确地表现出空间关系。投影与物体本身的形体及被投射之物体的形体有很大的关系,当投影落在凹凸起伏的物体上,投影也就随着凹凸起伏的形状而变化。投影并非一片黑色,画成一片黑色就使人感到“死”,就不透明,没有空气感,从而就影响了画面的空间感。我们画日光或灯光作业不能只是受光面画得好,暗面、投影也应处理得很出色,很透明,这样画面才能表现出强烈的光感来。
右边的附图标明了物体三大面及五大明暗层次的分布。
物体边线 这实际上是物体转折的透视面。处理好物体边线与背景的关系很重要,其好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空间深度。所以我们必须慎重而认真地去对待。边线的转折要画得丰富,要交待形体的透视转折关系,这个转折的透视面在素描中是明暗的虚实变化。边线处理可用“线”来概括,处理好物体边线与背景明暗变化的关系,这对将来搞创作是很有好处的。
素描的颜色 素描虽然是单色画,但我们应利用这单色画出不同物体的不同固有色的感觉来,不能仅仅停留在只表现对象的明暗上,画出对象的丰富层次和色调变化,就能表现出物象的颜色感觉。
素描的调子 素描必须有调子。由于对象所处的空间、地点、时间与光线的不同,画面就有不同的明暗层次变化。调子在素描一开始时就应胸有成竹地去考虑,处理好明暗层次的关系,既要注意画面空间的虚实变化和物体“横”的转折,又要有从上而下“坚”的亮度变化节奏。
明暗素描的画法
http://s10/mw690/004cJc0Rgy6DDTBVI6t29&690
http://s2/mw690/004cJc0Rgy6DDTCbF8501&690
http://s2/mw690/004cJc0Rgy6DDTCpxmxf1&690
http://s4/mw690/004cJc0Rgy6DDTCAEG773&690
http://s9/mw690/004cJc0Rgy6DDTCKbvG28&690
设计素描中,掌握好"对比"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在日常教学中,有很多的学生经常会问:画面灰了怎么办,画面构图不具备冲击力怎么办,主体无法很好的突出表现怎么办.
很多并不是因为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差,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审美意识不足,对美的感知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很好的主动控制画面.
首先,设计素描不能单纯的像写生那样一比一的照抄物体.要让学生了解形式美的普遍规律,在训练中多关注画面黑白灰形态的点,线,面,肌理等视觉元素及不同的组合形式,在对比中体现无限的美感.
掌握好对比,就等于掌握了画面.对比存在于多种概念中,
1:线条的对比
2:形状的对比
3:黑白的对比
4:肌理的对比
5:空间的对比
例如:有学生问画面灰了怎么办.画面整体偏灰,是由于黑白的对比掌握的不到位,我们可以看图1(杯子)画面构成相当的简单,仅有三个静物,但画面中的"对比"应用的非常到位.
http://s16/bmiddle/4b303c37g70b78867530f
首先是强烈的黑白对比,让本篇作品眼前一亮,"跳"了出来,再以本作品为例画面中形状的对比掌握的非常到位,画面上方白色瓷罐主体的体积和下方次要物体黑色瓷杯的关系处理得当,很好的突出了画面的主体.黑色的背景极大的延伸了整个作品的空间感,最前方的黑色瓷杯和后方纯黑的背景拉开了作品空间的对比,使该设计素描通透有力.作品构图简洁,线条多以曲线为主,给人以舒适,轻松的感觉.虽然刻画简单,但该考生把"对比"掌握的非常淋漓尽致.不失为一幅佳作.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作品中有关"对比"应用.(更多作品可至央美LC网站观赏)掌握好对比,就等于掌握了画面的主动权,在现今数以万计的艺考大军中,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跳"出来,如何使自己的画面有特点,在众多考生中托影而出.这时候,掌握好"对比",应用好"对比".在设计素描中就显的尤为重要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