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抒情主旨探析>>
(2013-10-28 10:30:3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论文 |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气畅达、语言优美、脍炙人口,因此,长期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读者给予极高评价。认为文章表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先忧后乐)的高尚情怀。或许出于“举人不增其莫,则闻者不其快意”,或其他原因,近来各种评析迭出,或“表现作者博大的政治抱负”(《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长春出版社2004年7月第7版),或“积极进取的政治宽阔胸怀”等等。
对一篇文章作出不同的评价实属常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菜特”,但就一篇文章而言,对其评价要“以文论文,以事论事”,褒贬要适中,不能截然相左。
范仲淹的好友,北京古文名家尹洙称《岳阳楼记》为传奇体耳,其评价较为中肯。
《岳阳楼记》运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以及对此手法写景,借景抒情、议论来抒发个人因官场失意、仕海沉浮中的“悲”与“喜”,实属典范之作。其文仅以下三个方面来作探讨:首先,抒情主旨的刻意奠定;其次,以“大观蓄情势;第三,用自然环境的描写,形象地表现”新政“失几后的政治气氛,抒发作者的悲喜之情。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气畅达、语言优美、脍炙人口,因此,长期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读者给予极高评价。认为文章表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先忧后乐)的高尚情怀。或许出于“举人不增其莫,则闻者不其快意”,或其他原因,近来各种评析迭出,或“表现作者博大的政治抱负”(《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长春出版社2004年7月第7版),或“积极进取的政治宽阔胸怀”等等。
对一篇文章作出不同的评价实属常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菜特”,但就一篇文章而言,对其评价要“以文论文,以事论事”,褒贬要适中,不能截然相左。
范仲淹的好友,北京古文名家尹洙称《岳阳楼记》为传奇体耳,其评价较为中肯。
《岳阳楼记》运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以及对此手法写景,借景抒情、议论来抒发个人因官场失意、仕海沉浮中的“悲”与“喜”,实属典范之作。
一、抒情主旨的刻意奠定
就一般记物文章的开头而方,通常交待所写之物的方位、建筑等,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文章。然而,《岳阳楼记》却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笔,借其强调遭贬的处境与身份,接着以“通人各,百废具兴”作照应,作者的这一刻意之笔,为全文奠定了抒情主旨的基调。
二、以“大观”蓄情势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因被诬陷“侵吞库钱”遭贬巴陵郡,其好友范仲淹深知其为人,为之说情不允而心中难平。还写文《祭同年滕侍制文》表示同情,并先赞其“贤能、美政”这从《岳阳楼记》中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可以管窥。事隔两年,作者也
三、用自然环境的描写,形象表现“新政”失败后的政治气氛,抒发作的“悲”“喜”之情
(一)以“哀景”抒“悲情”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期斯楼也,则有去国情乡,忧谗畏讥,满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这是作者心中的景,而非眼前之景,因而主观色彩浓重。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新政”失败后的政治气候:守旧势力卷土重来,可谓“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漫步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写其嚣张忘形,“新政”失败,改革派人士或纷纷人狱,或遭外放,可以说是“樯倾楫摧”。政治上的失意,给作者精神上的打击极大,尤其对一个遭贬,远离京都的贬官来说,很难再有入朝问政,实现改革理想的机会。又加上宋仁宗近佞远贤,轻信谗言、致使作者“忧谗畏讥”感叹逝去的时光,感叹今日的官场,朝廷的险境,怎不令作者“感极而悲者矣”。因此,整日与诗朋酒友“把酒临风”,吟诗赏月,排遣心中的若闷,过着表面上看来“得无权时且安闲”的生活,然而,作者内心却非常的寂寥与痛苦。
(二)以“乐景”写“喜情”
庆历三年,范仲淹因镇守边塞多年,西夏不敢来犯,说他“胸中自有数千甲兵”。作为功臣,仁宗皇帝召见,并让其任参知政事,“赐坐给笔札”、“尽心为国”。范仲淹写了《答手诏条陈十事》。庆历四年春开始实施新政。范坐镇中央,提笔点勾,罢免了一批地方上的庸才和贪官,任命了一些精明干炼之士,改革如火如茶,真可谓“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无光,一碧万顷,沙欧翔集,锦鳞游泳。岸只汀兰,郁郁青青。”新政的顺利实施,犹如“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作者与改革派一起“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过去的几遭磨难(三次入朝三次遭贬)如过眼烟云。作为新政的倡导者,此时自然“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岳阳楼记》本当事着重记楼,但作者因未见其真楼而以“前以这述备矣”一语避开,“洞庭一湖”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气势来衬托“岳阳楼”用“气象万千”来统领下文的两段写景,表面看来,字字皆景语,却句句抒情,使情景水乳交融、极富感染力。
四、主旨的潜藏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少年家贫,刻苦自学,立志“读天下书、穷天下事,以为天下之用”《先文正公堂记》。为此,他入仕后抱着“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的思想,以期既“忠君”又“利民”正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以理想的双重道德去参政议政,必然导致他政治上的失意和个人悲剧的产生。这是许多古代知识分在仕途上的共性。在这些悲剧人物中,有的虽处江湖之远仍“效忠皇帝”,有的则隐退,有的则彷徨。他们之中虽有一定的感悟和反醒,动摇和怀疑,范仲淹也不例外,他在理想的现实中碰壁后感到怀疑和动摇。在遭铅贬外放的作者看来,“古仁之心”莫过于“进亦忧、退亦忧”这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当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诤诤誓言。然而自己的“忠君”“利民”却换来的是“诽谤谗言”。这种理想与现象的矛盾困扰着作者,由于作者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当“进”而受挫时也很难找到退路,从而彻底解脱,因此,伴随他的往往是消沉,气馁,有时甚至认为几十年的官场生活只是“徒劳心力”。决心“回避”,止足避祸,过“安闲”的退隐生活。
儒家思想的矛盾与交织,困扰着作者,“用世”还是“出世”往往要经历一番痛苦的抉择。故而,范仲淹在经历了政治上的失败,且已有了教训和反醒,在最后遭贬外放的日子里,矛盾和痛苦陪伴着年迈花甲的一代政治家。
因此,《岳阳楼记》表现作者“博大的政治抱负”,在文章中找不到印证材料。设若如此,那只能算“仁者见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