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粤剧的四次绝处逢生(上)

(2022-04-13 09:32:01)
标签:

粵曲基礎知識

分类: 粵曲知识

粤剧的四次绝处逢生(上)


佛山兆祥黄公祠,现为粤剧博物馆,重建了“琼花会馆”招牌。
 
两广总督瑞麟为粤剧解禁出力。
 
清代广州《梨园杂志》
 

        粤剧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这个概念出发,当今粤剧艺术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活态传承。如今歌舞升平,演剧缤纷,粤剧头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芒,脚踏中国复兴传统文化的东风,可谓欣欣向荣。
       回顾粤剧广义上的五百多年发展史,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曲折迂回,停滞与发展交替。从自身来看,粤剧像所有的艺术生命体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稚嫩、生长、成熟、衰老。从外因来看,粤剧又颠簸在时代的巨浪中翻滚沉浮,险遭灭顶,多灾多难。
       然而粤剧一直在衰荣交迭中坚韧地生存下来,极盛之时有困境,式微之后又现转机,发展成今天的岭南文化瑰宝,贯传统与现代之气脉,集南北戏曲之大成。
       此文不着眼于粤剧的几番繁荣,而着眼于粤剧的几次衰落,目的在于洞察衰落之后的绝处逢生。这于今天,也许更有意义。

       一、历经殇恸,粤剧有着不可思议的坚韧
     
       当粤剧戏迷欣赏着名家名曲如痴如醉,或在私伙局唱首“饮歌”自得其乐,也许很难想象,我们熟悉的这种以白话方言亲切演绎的粤剧,其实只有近百年历史。而粤剧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更长的时间,是以我们不熟悉、甚至无从了解的面貌出现的。

       那些迷人的音符、感人的唱腔,走过了多少惊心动魄的路途,风雨不停,星夜兼程,才歇息在今天歌舞升平的光阴里?
       1854年粤剧艺人李文茂领兵起义,1855年清廷下令禁演粤剧。粤剧组织被迫害,粤剧会馆被焚烧,无数粤剧艺人被集体屠杀,葬于生铁浇铸,永世不得翻身的“铁坵坟”。
       然而粤剧挺过来了,在高压之下火种不灭,解禁之后名伶辈出。
       上世纪三十年代,正当粤剧在商业化、市井化的竞争中走向最低俗的阶段之时,声光电席卷新兴的娱乐生活,电台、电影的出现,抢了不少粤剧人的饭碗。1934年6月1日《越华报》记载:“无职伶人为生活所驱,沦为乞丐盗窃者报章常有所载。”
       然而粤剧化危为机,完成了从官话到白话、从传统到现代、从农村到城市的重要转型,产生了大批名家名剧名腔,并进入到“薛马争雄”的黄金时代。
       随后粤剧艺人在抗战与内乱的烽烟里共克时艰,迎来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新天地。这也是省港粤剧的分化期。因政治文化的分野而形成同一剧种在艺术上的两种发展路向,这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分了家的兄弟,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凄凉。香港粤剧在商业化的风浪中独立抵抗经济与文化的萧条,惨淡前行。内地粤剧在度过新朝春风般的蜜月期后,不得不面对漫长而痛砺的磨合期,粤剧受到批评,令一腔热血投身于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粤剧人遭受沉重的打击。
       然而粤剧再次挺过来了。粤剧人清醒地意识到,“戏改”既是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粤剧艺术自身发展跃上一个新高度的良机。在集中优秀人才的优越条件下,粤剧大大提高了文学性与艺术性,以《搜书院》和《关汉卿》为代表作,以红线女的转型为典型,粤剧再次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
       然而好景不长,粤剧再次遭受重创,遍体鳞伤。幸存者蹒跚进入八十年代,纵有复兴传统之心,亦无驳骨回天之力。此时西方流行文化滔滔奔来,病体支离的粤剧毫无抵挡之力,无可奈何地迅速边缘化,大势已去。有业内人士甚至在报纸上痛心地写到,要为粤剧准备“后事”了。
       剧团纷纷解散,艺人纷纷下海。粤剧在国人的焦灼中兀自浮沉。这一次对粤剧出手相救的,是国家经济发展后对文化断层与空缺的反省,是全球重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识,是科学高速发展之后人们解决心灵安放的自身需求。粤剧成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扶持。
       粤剧进入非遗时代,又面临新的问题。历尽风雨,来之不易的粤剧,能否在当今行当萎缩、缺乏经典、观众僵化、话语弱势的困境之下,再次绝处逢生?
       与其去猜测无法回答的问题,不如回过头来,细看过往的每一次绝处逢生,在历史的皱褶处寻找或可发芽的种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