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多瑰宝,红伶遍梨园,罗家出才俊,虾哥创名篇。霜飞两鬓终无悔,艺海沉浮未息肩。一代宗师奇功建,平民老倌风范存。满台戏宝流播远,动人妙韵唱不完。知音万千同怀念,定叫虾腔永响,经典长传!虾腔永响,经典长传!”
——这是由我撰写的,于2016年6月在广州的广东粤剧艺术中心隆重举办的“纪念粤剧一代宗师罗家宝先生演出晚会”中由16位演员边舞边唱出的开场曲。如今在重写关于罗家宝(人们亲切地称为虾哥)的论文时,自然想起了这首曲词,因为他虽然已永远离开我们,告别舞台,但“虾腔永响,经典长传”,“艺海沉浮未息肩”的他,使人永远不能忘怀!
罗家宝在粤剧艺术上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以其精湛出色的表演艺术,独树一帜的流派唱腔(虾腔)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风靡海内外万千观众,为岭南文化,为粤剧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于21世纪之初,获得了崇高的荣誉,广东省人民政府给他颁发了“粤剧艺术杰出成就奖”;到2010年12月,他又荣获了含金量甚高的大奖—“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在广东粤剧界树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关于罗家宝的表演艺术和“虾腔”的精妙之处,我在2002年主编的罗家宝的“自传”《艺海沉浮六十年》一书中已有不少记载,本文想就他所取得成功的各种要素作重点的探讨和小结,以便大家能更好地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这对我们今后如何大力传承与推动粤剧的流派艺术,弘扬粤剧事业,都会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谈到成功的要素,罗家宝自然与许多戏曲艺术家有着好些共同点。然而,罗家宝“这一个”鮮活的人物,经历数十载的艺术生涯,总有其个人独特之处,积累了别人不一定有的经验,综合分析起来,我想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酷爱事业,逆境磨炼
罗家宝12岁开始投身粤剧戏班,即终身不离粤剧,把自己的爱,自己的心血全部都献给了粤剧。在“自传”的末尾,他就深情地说:“想起很多戏剧艺术成就骄人的前辈,像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等,比起他们,我仍有很多不足,但我可以自豪的,就是对粤剧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一生无悔,一生未变。”
特别要提到的是,罗家宝的从艺历程并不像好些艺术家、名演员那样顺利通畅。他命途多舛,艺途坎坷。在20世纪50年代,他曾遭到严厉的批判,抵受看很大的压力,处于“事业的灰暗期”,至“文革”的疯狂岁月,被定为“大坏蛋”的他曾被迫离开了心爱的舞台10多年,饱受身心的推残,历尽痛苦与无奈的折磨,可是,他终究没有倒下,没有自暴自弃,他在逆境和苦难中磨炼着自己。就在1978年7月,他刚从梅县的林场回到广东粤剧院,被安排在舞台工厂里做个杂工。其时,他已私下走到一些“私伙局”里和“发烧友”选曲练唱,那脍炙人口的《再进沈园》一曲,也正是当时就拿到手的,他如获至宝,认真度唱,后来还成了名剧的主题曲,大放异彩。继后,他又积极活跃在粤剧舞台之上,再创出佳绩。
罗家宝之所以能够这样,一是因为他始终抛不开对粤剧的一往情深。他有着艺术家的一颗慧心和一分执着,他相信总会熬过最苦的日子,总有机会重振雄风正是因为他经历过风风雨雨,所以他更强烈地感觉到粤剧与自已实在已经结下不解之缘,反而激发他对粤剧艺术更大的热情和不息的进取,正如他于1987年所写的那首自我抒怀的诗:“粉墨生涯几度秋,沉浮艺海逐飘流,急管繁弦重新响,长风伴我有轻舟”;他的好友、当代著名的画家林墉在为他的“自传”所作的序中,就赞赏他“用生命换来了他艺术的高峰,他人格的厚度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