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粤剧知识

(2021-01-05 15:38:51)
分类: 粵曲知识
五架头  早期棚面组合方式,指沿袭“外江班”的文武场体制。由五人组成,称“五架头”。分左、右场。左场操二弦兼吹唢呐;二场操月琴兼吹横箫;右场司鼓;中场司大镲兼操二弦,还有大锣手。广东音乐也有“五架头”的称谓,与粤剧“五架头”名同实不同。
锣鼓柜  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以乐器吹奏粤剧曲牌为主,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因表演时,锣鼓等用具置于特制的木柜之中,故而得名。锣鼓柜初见于清康熙年间,民国初年最为鼎盛。锣鼓柜宽约60厘米,长约160厘米,雕龙绘凤的飞檐四柱亭子式的木柜,柜子中央置鲜花大花篮,悬吊大锣,后部置放沙鼓、战鼓、木鱼等敲击乐器。表演时,四人共抬,成员短衣红襦打扮,边走边敲击。除了敲击乐外,还有大钹、唢呐、大笛、箫管、月琴、二弦、三弦等粤剧所用乐器随后,边行边奏。演奏时有所分工,用小唢呐代表女声,大唢呐代表男声,一高一低,表示男女对唱。有时吹奏整段粤剧腔谱,俨然一场大戏。逢年过节或神诞庙会,便进行演奏或上街巡游助兴。有时也作为粤剧的伴奏乐队。
八音班   专为“堂会”、“庙会”、“红白喜事”、“游行”、“迎送”等场合表演的乐队。八音班来自西秦戏,它有唱、有奏;更有“飞镲”、打“细十番”、唱“清音”小曲等表演形式。
      八音班乐队以箫、笛(大、小唢呐)、月琴、提琴、板鼓、锣、镲等乐器组成,有时也作为粤剧棚面使用。故当年相当多戏班乐手来自八音班。
十手制  棚面的分工形式。“本地班”形成以后,粤剧乐队逐渐丰富,分工也渐细致,开始为“十手制”,即:
      上手:吹箫、笛或操月琴,负责定弦。
      二手:吹箫、笛或操三弦。
      三手:操二弦或司大钹。
      四手:掌板(司鼓)。
      五手:司大锣。
      六手:司大鼓,夜场兼操二弦。
      七手:司小锣,文戏顶替掌板,日场武戏顶替大鼓掌打闲场戏。
      八手:操提琴,日场替三手司大鼓,夜场有时兼司小锣。
      九手:吹箫,日场顶替上手或二手,头场顶替五手。
      十手:替手,日场顶替五手、六手,夜场顶替二手、八手。
      后来增加了短筒、长筒和扬琴,改制为十三手。这种传统乐队的基本组织形式及分工被一直沿用下来,未有多大改变。
硬弓组合   梆黄时期棚面组合方式,俗称“五架头”。以二弦为主奏乐器,配以竹提琴、三弦、月琴、横箫。二弦不换把位,曲调常迂回八度之间。硬弓组合在粤剧中,多伴奏高亢激越的唱腔,如霸腔等。
软弓组合   梆黄时期棚面组合方式,俗称“三件头”。以高胡为主奏乐器,配以扬琴、秦琴、洞箫、长筒。高胡的演奏技巧比二弦有了很大的提高,曲调向高把位发展,扩大了音域。软弓组合在粤剧中,多伴奏稍为平和抒情的唱腔,如平、子喉的唱段。
掌板   鼓师。又称“打锣”或“抓竹”。掌板手持鼓竹,击板、鼓以指挥下手敲击锣鼓点及整个乐队的演奏;配合演员进行表演和唱念。与兄弟剧种不同的是,粤剧掌板师傅用于敲击的乐器比较繁多,有木鱼、双皮鼓、沙鼓、、堂鼓、战鼓、大鼓等等。在全剧的演出过程中,掌板师傅对全剧节奏的掌握,对气氛的制造和配合演员的表演,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手  行内对司职锣、镲的乐手的统称。
头架  乐队领奏乐师。主操二弦、高胡、小提琴等乐器。演员演唱时,头架运用随、齐、引、托等手段,在起、承、转、接上进行领奏。在间场音乐或气氛音乐演奏中,头架主奏引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