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粤剧音乐知识点

(2020-12-25 14:49:05)
分类: 粵曲知识
粤剧音乐知识点
 
      粤剧句式   因曲式不同可分为三类:曲牌体的句式为长短句,可增衬字。板腔体的句式基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上、下句结构,可加衬字和活动句。说唱体的句式分起式、正文、收式三部分,正文部分是七字的上、下句结构。
衬字  唱词的结构形式。指超出句格规定字数的文字,俗称“擸字”。粤剧句格、板式、唱腔均有规定的字数、顿数,亦有平仄及押韵的规定。作者或演唱者在编写唱词或演唱时,根据词意、技巧或特色上的需要,加上若干超出句格规定字数的文字,这加上的文字谓之衬字。衬字为虚字,不可改变唱腔的节拍。
板腔体    戏曲、曲艺唱腔的两大结构体式之一,全称“板式变化体”。板腔体的特征是在上下句结构曲调的基础上加以演变,派生出一系列不同板式的唱腔,以及反调、不同行当的不同腔调,以此构成一个唱段。首个形成这种结构体式的是梆子腔,其后为皮黄腔所丰富和完善。粤剧属于以板腔体为主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的主要唱腔“梆子”和“二黄”也以板式变化的形态存在。
板式    “板腔体”唱腔的节拍形式。根据戏剧情节的发展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需要形成不同的板式组合,如“二黄”类的板式组合可为【二黄首板】——【二黄慢板】——【二流】——【快二流】——【二黄滚花】。板腔体的剧种往往都有自己的基本板式——即相对稳定的格式。
叮板  粤剧音乐中的节拍强弱形式。与兄弟剧种的“板、眼”同义。粤剧音乐通常以板(卜鱼)、鼓(沙鼓)击拍,板表示强拍,鼓则用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因此,粤剧术语称强拍为板,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叮,合称叮板。一小节只有一板。依叮、板形式不同,分称一板三叮(四拍子):小节的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头叮、第三拍为中叮、第四拍为尾叮;一板一叮(二拍子):小节的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叮;有板无叮(一拍子或流水板)和无板无叮(散板)。
      在演唱过程中,字音唱出后才下板,板过后再接唱下去,形成行腔当中的延长或休止,把板闪让过去,此时的板位称之为“底板”。字音唱出后才下拍(仅指叮位),叮过后再接唱下去,形成行腔当中的延长或休止,把叮闪让过去,此时的叮位称之为“底叮”。同样,在板面或乐曲演奏时,板、叮落在乐音延长或休止和切分的位置时,此时的板位、叮位也称之为“底板”、“底叮”。它可起节奏变化的作用。 叮板符号为:板 × ,叮 、 ,底板 × ,底叮L 。底板底叮符号还应用于文字剧本,作为拉腔或过门的标记。
梆子  戏曲主要声腔之一。因用木梆子加强节奏而得名。源于陕西,经外江班传入广东,并受其影响,于清中叶发展成为粤剧的一大声腔体系。粤剧“梆子”演唱,男、女不同腔。因应不同行当,它有大喉、“平喉”、“子喉”及“河调”等四种唱法。“梆子”之演唱旋律,普遍以“士、工”为骨干音,以正线定调。“梆子”的唱腔特点是简单明快,朴实无华,高昂激越。
二黄   戏曲主要声腔之一。源于长江中下游的南方地区,经外江班传入广东,并受其影响,于清同治年间发展成为粤剧的一大声腔体系。粤剧二黄之演唱旋律,以“合、尺”为骨干音,以正线定调,男、女同腔。此外,还有“乙反”、“反线”唱法和“大喉”唱法。二黄的唱腔特点是细腻悠扬,缠绵悱恻,变化较大。
二流  二黄板式。其唱词基本格式为七字句,有严格的上、下句结构。其节拍为一板一叮,板起板收。快速演唱时为流水板。各种速度的二流有相同的“板面”和“过门”。二流有“乙反”、“长句”和【大笛二流】等唱法。
专腔  板式中有特别出处的一种唱腔。在粤剧音乐发展过程中,常在某剧目(曲目)里,为了更好地表达其中的某个情节气氛和人物当时的思想情绪,而对板腔体的某局部,进行深一步的加工,设计或者创造、扩充,发展出该段唱腔特有的新旋律,行内称之为专腔。如 “罪子腔”、“教子腔”、“困曹腔”、“祭塔腔”、“穆瓜腔”、“打洞腔”、“班师腔”、“武二归家腔”、“回龙腔”、“卖仔腔”、“罗成腔”、“祭郑旦腔”等等。(详见“表演”分编相关辞条)。另外,也有从民间说唱粤讴和南音中吸取到粤剧唱腔中的“解心腔”和“抛舟腔”也被称作专腔。专腔原来只依附产生它的那个剧目或那种板式,属专用唱腔,有固定的曲谱。但大多已在粤剧唱腔中被溶化(如填上新词),而广泛使用。
主题曲  剧中一段由主人公演唱的、主要的、完整的“核心唱段”的惯称。十九世纪中期,粤剧唱腔得到丰富发展。这期间,粤剧上演的剧目,增加了歌唱场面,使戏剧情节和矛盾冲突集中而贯串。后来,更逐渐在一些剧目中出现通过唱来叙述故事、或反映主题、或抒发感情、或兼而有之;并充分集中地展现演员唱腔艺术的大段唱腔。经媒体宣传、行内和观众接受,被称为“主题曲”。如“情僧偷到潇湘馆”就是一首比较有名的主题曲。
线  行内对音高和调性的惯称。“线”原来是指弦乐器用弦线按某调调出指定的音高,后引伸(代表)为调高。因此,在粤剧行内说别人演唱音高不准确,偏离了该调(线),就叫“唔食线”。线这个词单独使用的机会较少,多与其它文字组成专门的名词,如正线、反线、士工线、合尺线、线面、线底……等等。各有不同含义,见有关辞条。
正线   音乐术语。粤剧声腔的基本定调,一般以C调为基本调,即高胡以内弦为“合”外弦为“尺”来定调,行内称这基本调为正线。
反线   音乐术语。它是从正线派生的,与正线相对而言。它在正线的基础上,通过改弦变调的方法改变调高。如正线为“合尺”定弦,反线则变为“上六”,由此构成五度关系的调高变换。反线以转向属调为常见,并在新调上建立起一套相应的板式,其结构形式和衍变方法与正线各板式基本相同。粤剧里梆黄的正反线板式亦是如此。
士工  音乐术语。粤剧唱腔音乐中,以“士工”为骨干音的旋律结构形式。它具有色彩明朗、格调明亮、基本音调爽朗明快等主要特征。粤剧梆子声腔多为“士工”音调唱法。
合尺  音乐术语。粤剧唱腔音乐中的, 以“合尺”为骨干音的旋律结构形式。它具有色彩华丽、格调清新、基本音调缠绵委婉等主要特征。粤剧二黄声腔多为“合尺”音调唱法。
乙反  音乐术语。粤剧唱腔音乐中,以“乙反”为骨干音的旋律结构形式。“乙反”是粤剧唱腔中富有特色风格的音调。“乙反”唱腔以独特的音阶结构、音调色彩而区别于“正线”和“反线”中的其它所有唱法。因其音调悲凉哀怨,故又称“苦喉”。它的音节结构与调式是:以乙、反为骨干音的五声音阶g徵调式。很多粤剧的曲牌有“乙反”的唱法,如【乙反中板】、【乙反二黄】、【乙反南音】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