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腔
流派唱腔。创始人是粤剧花旦芳艳芬。芳艳芬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16岁就在戏班顶角担任正印花旦。她声音甜美圆润,唱腔技巧自成一格,能吸纳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不断丰富演唱技巧,创立了有强烈个人演唱特色的旦脚子喉流派唱腔——芳腔。
芳腔的特点,一是以气驭声。她在发音时轻抒轻收,从不会竭声以尽扬,形成了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的发声方法。一般拉腔只上行到中高音,点到即止,行腔似有缕缕未绝之音,余音未了,脱俗清新引领听者产生急欲追寻的赏曲境界。其二是她在演唱中从不强行为追求激越而冲高音,大都以中音为主,有意识凸显其声质圆润剔透的长处。三是擅于运用鼻腔共鸣。很多时候是在一句拉腔中,使鼻音、齿音、舌音交替灵活运用,使人觉得自然流畅。喜欢以音包字,让演唱的每个字都带有强烈的跌宕旋律感。四是在上板前的擸字时,不喜欢平均地分配字与字之间的时值,习惯将前面的虚字组织好,有意识留空一个小停顿,为进入乐句上板演唱时作好准备。五是她的演唱技巧已达炉火纯青的化境,演唱中随着角色的情绪起伏变化,自如地转折各种板式,了无痕迹,一如行云流水,毫无花俏之感。六是她的演唱与伴奏乐队的默契配合。要求伴奏以她演唱的强弱,协调乐队的整体音量,根据唱词的内容需要,有时是只有一件乐器托伴,有时甚至是打破常规采用清唱,她的演唱与伴奏,让人领略到有种天衣无缝的艺术感觉。“芳腔”对【反线中板】、【反线二黄】这两种板式情有独钟,几乎每首代表作都有这两种板式,她喜欢在【反线中板】演唱使用一个“芳腔”标志性的拖腔“
”例如在《洛水恨》中的【反线中板】下句第一顿:“休为别离愁,”在《鸳鸯泪》的【反线中板】下句:“凄凉难舍个中情”的结束拖腔。凡习“芳腔”的演员,在演唱【反线中板】时,都会运用这个特色拖腔。芳艳芬早期在《白蛇传》“仕林祭塔”一折中,赖成功演唱【反线二黄】祭塔腔以成名。但她对每段曲中的【反线二黄】都有不同的处理,例如《洛水恨》的【反线二黄】:“紫霞觞、葡萄酿。”它拉腔的尾音习惯地多速一个同音高的短音,以增显旋律的弹性;在《鸳鸯泪》中:“风潇潇,人寂静。”又采用了从后半拍入音的技巧;再看《窦娥冤》:“三夕燕双栖,一朝成永别。”她就在第一顿后突然翻上高音。可见就算同一板式,对不同的曲目,不同的内容,芳腔都有不同的技巧处理。
“芳腔”是粤剧旦脚的重要流派唱腔。在海内外的专业院团、职业剧团,以及众多粤剧粤曲社团均有广泛的影响。其传承的代表人物是粤剧花旦李宝莹。
红腔 流派唱腔。创始人是粤剧花旦红线女,以其艺名命名其极具个人艺术特色的流派唱腔,故又有称为“女腔”。红线女自幼随舅母何芙莲习艺,并受名伶靓少凤的指点,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粤剧的用气发声方法和行腔吐字的技巧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唱功基础。早在1951年,她以名曲《一代天娇》为标志,宣示粤剧旦角流派唱腔“红腔”的形成。红线女声音天赋条件极好,嗓音清脆甜美,音色明亮圆润,音域宽广,声音高而不觉尖,亮而不显单薄,高低自如。例如在《打神》一曲的【二黄】:“解不开魂缠梦绕”音程大跳下滑,由“2”到低音“2”,其中音准、字准、时值准,是把声音与技巧紧密结合的典范体现。“红腔”演唱技巧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在《慈母泪》中的【长句二黄】,从“年年今夜,都要我恨妇秋吟”开始,下面共有八句,每句都有一个“秋”字,“红腔”以八种不同的技巧和旋律来作不同处理,足证其唱功出神入化。“红腔”在演唱中的擸字颇具特色,她技巧纯熟,擸字的安排会突破一般的习惯唱法,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如在《一代天娇》的【反线中板】“竟落在呢个苦命娇娆”。《打神》的【反线中板】“狠心便把旧爱……”都是一下子擸四五个字,她是通过清晰、玲珑的发音,准确地表现词曲的主次;运用柔婉娇俏、轻重分明的吐字,特别是半音和装饰音,去突出词曲的重要。“红腔”在演唱【梆子慢板】时,喜欢把上句的第一顿与第二顿之间的音乐伴奏过门旋律也唱出来,如《西施喜》【梆子慢板】的首句:“在刚才”后按一般唱法有一叮过门,但她却按过门的旋律唱下去。中间不留间隔,使唱词显得特别连贯和流畅。这样不离开梆黄原来板式的总体规范下,突破原板式中吐字位置的成规,以充分利用原是用作停顿或过门的“底板”来扩展拖腔,既避免了原来因“底板”停顿而割裂词语、断碎行腔的缺憾,又使曲调的旋律性大大加强,使行腔具有一气呵成,连绵不断的特色。
“红腔”十分注意对传统粤剧唱腔的传承和发展。对传统唱腔在不完全离开它的基本旋律的框架之下进行修改。尽管唱腔旋律大同小异,但具体唱法处理却有所不同,有时增加丰富的过渡音和装饰音,有时为了突出骨干音而淡化或简化过渡音。这是为了尽情发挥唱腔的声情功能而进行的再创造。如新曲《西施喜》,先用“哈哈哈哈笑”代替了【梆子慢板序】首句(6i
5)接着唱【梆子慢板序】,这本身就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破格。紧接唱【梆子慢板】,再转下去是传统的专戏专腔“木瓜腔”【中板】,中间间锣鼓使用【士工相思】,最后转【二流】,以经过处理的散板【滚花】作结,连结尾的音乐也是传统牌子【追信】的一句。这样既有利于表达人物的思想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又合乎音乐规律,产生和谐悦耳的美感。这里涉及到“红腔”另一个特点,就是对唱腔的整体布局、对曲式的选择、旋律的创作、节奏的处理、板腔的连接等,都进行精心的设计。“红腔”较常见的一种布局框架是:一首曲的开头是传统的,中间却有很丰富的变化,结束时又回到传统上来,使人听来是继承了传统又发展了传统,出了新声。
“红腔”是“红派”艺术的核心。“红腔”善于以声音塑造人物形象,以唱腔表达角色情绪。演唱是从戏剧内容出发,从角色情绪需要出发,以达到唱腔人物性格化的理想高度。在“红腔”艺术成功地塑造众多的艺术形象中,较典型地以唱腔艺术塑造了四个性格、遭遇都迥然有别的古代青楼女子的舞台艺术形象:“那时你夫妻重相认,拖带我莺娘,得个侠义之名。”唱出了《苦凤莺怜》崔莺娘的豪侠之气;“将碧血,写忠烈,化厉鬼,除逆贼。”《关汉卿》里朱帘秀的浩然正气喷泻而出;从“恨恨恨,恨难消”,到“怒冲冲,我要打打打,打过你。”迸发出《打神》的焦桂英冲天怨气;“一帧薄命桃花照,万里江河血泪潮。”刻划了《李香君》中李香君的刚烈义气。通过丰富而多变的歌唱音色,创造出不同的歌音风格和感情。其声优美动听,其情憾人心魄,为唱情而形之于声,声情并茂。
“红腔”的代表作有:《一代天娇》、《荔枝颂》、《昭君出塞》、《搜书院•柴房自叹》、《关汉卿•蝶双飞》、《焚香记•打神》、《李香君•香君守楼》等。“红腔”是粤剧旦角最为流行的重要的流派唱腔,自20世纪50年代始,其影响遍及海内外,传承弟子有南红、钟丽蓉、红虹、郭凤女、苏春梅、琼霞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