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剧流派唱腔
(2020-09-18 16:20:16)分类: 粵曲知识 |
流派唱腔
戏曲术语。指某一演员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演唱习惯,创造出一整套具有独特风格,适合自己演唱的唱腔。经过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积累了一批代表作品。这些独特的唱腔,得到观众和专家的认可,并受到行内外的欢迎,广为传播,同时有相当的追随者学习和传唱,有一定的影响,便形成了流派唱腔。粤剧的各个历史时期,产生不同行当的不同流派唱腔。例如清末民初时期的“驹腔”(男花旦千里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妹腔”(上海妹)、四五十年代的“芳腔”(芳艳芬)和“红腔”(红线女),这些都是粤剧花旦的流派唱腔。而“薛腔”(薛觉先)、“马腔”(马师曾)、“虾腔”(罗家宝)、“风腔”(陈笑风)等则是生角的流派唱腔,这些各具个性特色的流派异彩纷呈、争奇斗艳,使粤剧的唱腔艺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驹腔
流派唱腔。创始人是清末民初粤剧男花旦千里驹(区家驹)。他早年曾习小武行当,需要粗犷的嗓音,久之声带渐宽。改学花旦,嗓子稍沙喑,不够亮丽,更显其先天条件不足,但却反促其苦心钻研唱功,创出独树一帜的,被誉为“鬼咁唔好声,鬼咁好听”(嗓音条件不好,但非常动听)的驹派唱腔。
白腔
流派唱腔。创始人是粤剧小生白驹荣。白驹荣早年习小生行当,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小生王”之美誉,晚年转习公脚、丑生等行当,塑造出刘彦昌、东莱和尚、贾珍、江夏知县、张广才等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因为他晚年两目已盲,在舞台上更多是以声音、唱腔去刻划、表现角色的情绪和情感,客观的要求,加上主观的努力,使他的唱腔艺术登上成熟的高峰。
马腔 流派唱腔。创始人是粤剧演员马师曾。马师曾早期多演丑生行当,他根据自己嗓音洪亮扎实,而又欠圆润的特点,有意识研究卖柠檬小贩的叫卖声,演唱时用力压逼喉头,对音色不着意修饰,创造出一种既让观众听得清楚,又能贴近生活的“柠檬喉”发音方法。1924年他在《苦凤莺怜》一剧中饰演义丐余侠魂时,首次以“柠檬喉”演唱。虽然观众感到其声音略带沙哑,但演唱的节奏短促明快,吐字清楚,多用“呃”和“吔”声拖腔,谐趣隽永,另具一格,大受欢迎。因其所演的角色是个乞儿,故观众又称为“乞儿喉”。他惯于在曲词口白中运用方言俚语,听来生动贴切,通俗易懂。例如在《苦凤莺怜》的【中板】:“我姓余,我个老窦又系姓余……”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名段。
“马腔”擸字敏捷,他演唱【长句滚花】,常有20余字一句的【滚花】经他处理唱出,爽快明了,就如短句一样。特别擅唱【中板】,经常故意在过门间隔处也填上曲词,半唱半白,顿挫分明,既使人觉得叙事性强,又使人感到音乐语言和生活语言融为一体。“马腔”的咬字颇有特色,他习惯将“事”、“之”、“四”等字音,沿用广州西关的语音,故意用力加重,吐出;又用颤舌音夹在拖腔之中,以此增强唱腔的表现力。故时人评论:“马师曾的声线,雄壮响亮,且极咬线落棚,而音韵奇特,与普遍老倌声线迥然不同,即自有粤伶以来,亦未闻过此种声调。”“……马伶唱曲不肯苟且,每唱必用正‘丹田’之力,故其声音能无远弗屈,合院可闻;”“腔口新奇,独树一帜……故其腔法,有如奔涛澎湃,一泻千里之概,此种腔口,实创粤剧歌喉史纪录,谓之为‘马腔’绝对适当。”晚年马师曾多习老生,其唱腔艺术转向典雅,讲究韵味,节奏严谨,行腔短促,甚少花腔。其代表作《搜书院》、《关汉卿》的唱腔都充满书卷味。“马腔”艺术在发展中更注重唱功技巧内涵和对角色性格的塑造。如《搜书院》中,他扮演老学究谢宝,内场唱【首板】:“步月黄坭之坂。”最后的拖音往下滑跌,就是要营造未见其人先闻其洒脱、不羁、贴近生活之声的戏剧氛围。又如唱[滚花]:“愿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虽穷何憾。”在拖腔中间突然中断,插上几声感慨的笑声,再续收腔,将谢宝耿直、爱才的性格艺术性地显露无遗。
“马腔”博大精深,弟子众多,影响广泛,传承其演唱风格的演员,较有影响的有黄志明、梁健冬、以及张雄平等。
薛腔 流派唱腔。创始人是粤剧演员薛觉先。薛腔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音色清亮,吐字清楚,旋律优美流畅,节奏稳定明快,发声刚柔有度,运气呼吸自然;善于运用唱腔的多种表现手法,表现角色特定情绪,刻划角色的个性特点;具有鲜明的岭南地域色彩和浓郁的粤剧韵味。薛觉先认为演唱时,对曲词中“字”的声韵、声调,及所包含内容,先要一一弄清,在发音准确的基础上行腔。“字”是演唱的出发依据,唱腔是“字”的艺术表现,所谓:“字为主,腔为宾”,“字宜重,腔从轻”。这是“薛腔”的基本原则,由此而创造出“问字
扌罗
腔”的技巧方法。就是根据所唱“字”的字音尾,依照原来板腔基本行腔旋律进行行腔,使唱出的字,音准字露,字正腔圆。“薛腔”在旋律表现上,简炼朴素,旋律优美,高低强弱有致。在曲中尽量避免无意义的“孭仔字”。例如在《胡不归•慰妻》的【长句二流】:“情惆怅,意凄凉,枕冷鸳鸯怜锦帐,巫云锁断翡翠衾寒。”行腔干净简炼,旋律优美流畅,于朴素中见华彩。“薛腔”较多运用旋律向下运行的唱法,以此深化角色的情感与情绪。在《姑缘嫂劫•祭飞鸾后》一段著名的【中板】:“思前后,委曲娥眉,惨似马嵬赐死”他冲破格律的束缚,采用男角唱女腔,贴切地表现出人物悲痛怀念的情感。在【南音二流】:“唉吔唷,令我涕泪交流;又只见,此亡灵……”他将“令我涕泪”、“又只见”等字音降低若干度,把【哭相思】中的一些旋律素材加入去,这种唱法恰好表现角色感伤的情绪。“薛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创新留旧韵,变体不离形。在《心声泪影•寒江钓雪》中创造出源于粤讴的“仿解心腔”,句格体裁与原来相同,但旋律却优美流畅。薛觉先在传统梆黄基础上发展了【长句二流】、【长句滚花】、【长句二黄】和“乙反”、“反线”等新唱法。创造【解心腔】、【南音二流】等新板腔和《倦寻芳》、《寒关月》、《丹凤眼》、《胡不归》、《貂蝉怨》等新小曲,至今仍在剧坛传唱。
妹腔
流派唱腔。创始人是20世纪40年代粤剧花旦上海妹,以其艺名上海妹而简称她独特的流派唱腔为“妹腔”。上海妹出身梨园世家,自幼跟随戏班生活,熟悉粤剧乐队各种伴奏乐器的结构和性能,善于识律辨音,为创造妹腔打下扎实的基础。上海妹的天赋条件并不算好,嗓音比较纤细,但她能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法口、发声、运气、换气、偷气等技巧方面狠下功夫,在演唱中吸收前辈男花旦千里驹咬字准确、跌宕分明的优点,效法薛觉先露字简练,在行腔中多用大跳音程的特点;借鉴马师曾创造的【乙反二黄】下句结束音6改为5音收腔,借以丰富自己的唱腔。时人评价妹腔是:“法口灵活而字清音准,韵浓腔美而气贯丹田。”妹腔具体的艺术特色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以情驭声、个性鲜明。即使是对同一板式,她也根据不同的人物而唱出不同的新腔。比如同是唱【反线中板】,在《前程万里》中,她扮演公主的演唱“叹郎君成决绝,何用语巧如簧。”情绪怨恨悲愤,旋律遒劲高亢;在《胡不归》中扮演赵颦娘演唱“我望开恩,怜我苦命,免使我恨海难填。”情绪是苦求哀告,旋律是低沉徐缓;在《嫣然一笑》中扮演少女唱“我问君曾否记当年……岂料秋风未老,你便抛团扇。”情绪是幽怨责难,旋律是缠绵委婉;三个人物,三样情绪,三种唱腔,判然有别。二是唱法多样,旋律优美。用平喉演唱【反线中板】,据目前所查资料,是曲艺歌坛红伶燕燕的创造,而用子喉唱【反线中板】,则是上海妹始创。妹腔既能守格,又能破格,把霸腔(“左撇”)、平霸(“玉带左”)、平、子喉等各种唱法揉合起来,板式灵活多样,唱法富于变化,音域宽广延伸,旋律丰富优美、耳灵音准,呼吸运气不露痕迹,抑、扬、顿、挫,轻、重、断、连恰到好处,行腔流畅自然。在《胡不归》中演唱的【长句滚花】就是很好的范例。三是低回婉转,韵味醇浓。上海妹为了弥补自己声线比较低沉、纤细的不足,在行腔中适当的地方降低几度音阶演唱,给人以高低适中,自然熨贴,缠绵婉转,情深韵浓的感觉。其后很多粤剧旦脚演员都吸收“妹腔”的演唱技巧,来丰富自己的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