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粵剧流派唱腔

(2020-09-18 16:20:16)
分类: 粵曲知识
流派唱腔    戏曲术语。指某一演员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演唱习惯,创造出一整套具有独特风格,适合自己演唱的唱腔。经过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积累了一批代表作品。这些独特的唱腔,得到观众和专家的认可,并受到行内外的欢迎,广为传播,同时有相当的追随者学习和传唱,有一定的影响,便形成了流派唱腔。粤剧的各个历史时期,产生不同行当的不同流派唱腔。例如清末民初时期的“驹腔”(男花旦千里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妹腔”(上海妹)、四五十年代的“芳腔”(芳艳芬)和“红腔”(红线女),这些都是粤剧花旦的流派唱腔。而“薛腔”(薛觉先)、“马腔”(马师曾)、“虾腔”(罗家宝)、“风腔”(陈笑风)等则是生角的流派唱腔,这些各具个性特色的流派异彩纷呈、争奇斗艳,使粤剧的唱腔艺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驹腔    流派唱腔。创始人是清末民初粤剧男花旦千里驹(区家驹)。他早年曾习小武行当,需要粗犷的嗓音,久之声带渐宽。改学花旦,嗓子稍沙喑,不够亮丽,更显其先天条件不足,但却反促其苦心钻研唱功,创出独树一帜的,被誉为“鬼咁唔好声,鬼咁好听”(嗓音条件不好,但非常动听)的驹派唱腔。
      梅兰芳曾评价千里驹唱腔:“唱曲能露字,口法极佳,又能咬线(弦)……”最能体现此特点的,当是千里驹演唱的【滚花】。【滚花】板式比较自由和灵活,没有如“梆黄”一样有结合得非常紧密的伴奏,易学难精。千里驹唱时咬字准确,吐字清晰,跌宕分明,运腔婉转,跳擸自如,特别是能根据角色的情绪变化而选用恰当的节奏和旋律唱腔,饶有韵味。在《安仲根刺伊繁藤候》中“赠剑”一场,演唱了一大段【滚花】,征服了观众,被时人赞誉为“滚花王”。千里驹对所演之戏,剧本中凡有【白榄】之处,均改为演唱【滚花】,以利发挥他演唱技巧之长,由此可见他对【滚花】板式情有所钟。
      千里驹在首本戏《金叶菊》中扮演周淑英,他打破当时粤剧舞台上唱和白都用戏棚官话的惯例,大胆使用广州话结合戏棚官话,表演长篇唸白:“读家书”。用广州话唸白,观众易听懂,更显他咬字准确的功夫,加上他娴熟精湛的演技,用语句的停顿,音调的起伏去表现人物的情绪,取得极大的成功。是时坊间有言:“只听千里驹读家书,就值回票价”。这是对千里驹唸白技巧最好的褒扬。
      他根据自己嗓音特点,他唱腔旋律的音高多选择中音,唱起来自然舒展,容易驾驭,又能露字达意。特别是他能按照戏剧人物的情绪去处理唱腔。在《燕子楼》一剧中扮演关盼盼,演唱一段由【中板】转【慢板】,再转回【中板】的咏叹式的唱段,他突破板式格律,第一句“乌衣巷口斜阳晚”就以撞头板进入,中间夹唱“过门”,全段结合曲词内容,较多使用低音,在节拍、拉腔、板面和过门等方面都悉心进行特殊的处理。使整首曲徐疾得体,抒情优美,流畅动听,后世称为【燕子楼中板】,成为当时旦脚演唱的范本。
      “驹腔”是粤剧男花旦演唱艺术发展最高峰的标志,自他以后,男花旦逐渐式微,最后被女花旦取代。所以“驹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历史局限。千里驹没有收徒,但他的“驹腔”艺术却直接影响了整一辈粤剧演员。男花旦嫦娥英被认为最得“驹腔”神韵,后来女花旦上海妹就从“驹腔”中吸取养份,创立了“妹腔”,邝山笑、倩影侬、罗慕兰等花旦的唱腔也深受“驹腔”影响。薛觉先、靓少凤、白玉堂与千里驹半师半友,多受“驹腔”的熏陶,对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起到重要的作用。歌坛的金山女和文雅丽两位女伶,就以擅唱“驹腔”而驰名。
白腔    流派唱腔。创始人是粤剧小生白驹荣。白驹荣早年习小生行当,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小生王”之美誉,晚年转习公脚、丑生等行当,塑造出刘彦昌、东莱和尚、贾珍、江夏知县、张广才等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因为他晚年两目已盲,在舞台上更多是以声音、唱腔去刻划、表现角色的情绪和情感,客观的要求,加上主观的努力,使他的唱腔艺术登上成熟的高峰。
      白驹荣早年是将传统粤剧小生由戏棚官话唱假嗓,转以广州话唱平喉(真嗓)的先驱者之一。他音质清爽明亮,对不同的表演行当、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唱法体现声音的独特色彩。他演唱时气度与发声同步紧密相连,根据角色情绪的需要来控制、调节用气的力度和连继的短长;使轻声时微细可闻,重声时瞭亮徹耳;行腔遵循“一紧二慢三宽”的技法原则,控制自如,气声相扣。吐字清楚玲珑,字音准确,力求字正腔圆的高度协调统一;呈现出字中有情,情字交融,字中有腔,腔字紧连的完美唱腔艺术。行腔方法上突出简练干净,朴素自然的风格;不求拐弯抹角,不重装饰浮夸,着重腔与情的紧密结合;有时为了表现或突出人物的某种情绪,在原来的基调上运用一些暂时移调的手法,丰满了原调的旋律色彩和表现力。
      白驹荣在首本名剧《泣荆花》中以小生行当扮演梅玉堂一角,在“参禅”一折中首创【八字句二黄慢板】板式,演唱时以中音为主,引导旋律向下行,以此表现剧中人心境平和,与世无争的思想情绪。在唱腔中楔入一句宗教音乐【梵音】的素材,丰富了原腔的旋律性。这种唱法后来被命名为“参禅腔”(也有称“和尚腔”),更被当时演员在其它戏中广泛地应用。晚年演出《梁天来》,他以公脚行当扮演东莱和尚一角,也有运用“参禅腔”演唱,在最后一句拖腔,上行音高到“ ”音,这在其它唱腔中极为少见,是对公脚行当唱法的突破。
      “白腔”擅长演唱【木鱼】、【板眼】、【减字芙蓉】等板式,特别是对【南音】有较高的造诣。他借鉴“地水南音”的技巧,掌握节奏一快一慢、一宽一紧;气度一收一放,一断一连的行腔与过门的关系,随着人物情绪的需要,有时以腔代序,有时以序补腔,不拘一格,灵活运用。在其首本名曲《客途秋恨》的起句:“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在演唱“信”字和“度日”两字,都改变了原来的音高,这是根据前后词音的关系和加强旋律性而作的变动。这种运用变音的方法在他演唱的曲中随处可见,是“白腔”的特点之一。
      “白腔”能够根据角色的情绪,很好地把握演唱技巧感染观众。他在《宝莲灯》中扮演刘彦昌,对儿子沉香唱【沉腔滚花】:“仔呀你黄连命苦尚何年?谁叫你有娘生来无娘养”。每唱至此,满座皆闻哽咽抽泣之声,可见其唱腔艺术感人之深。
      很多名伶都受“白腔”的熏陶和影响。现代剧《山乡风云》中奴才奉所唱的【木鱼】:“女你死得真冤枉……”和【二黄】:“受气犹如吹箫笛,横直都一样凄凉。”这两段脍炙人口的唱腔就是罗家宝吸收了“白腔”的精华,取得了成功。“白腔”的首本名曲,海内外有众多的传唱者。
马腔  流派唱腔。创始人是粤剧演员马师曾。马师曾早期多演丑生行当,他根据自己嗓音洪亮扎实,而又欠圆润的特点,有意识研究卖柠檬小贩的叫卖声,演唱时用力压逼喉头,对音色不着意修饰,创造出一种既让观众听得清楚,又能贴近生活的“柠檬喉”发音方法。1924年他在《苦凤莺怜》一剧中饰演义丐余侠魂时,首次以“柠檬喉”演唱。虽然观众感到其声音略带沙哑,但演唱的节奏短促明快,吐字清楚,多用“呃”和“吔”声拖腔,谐趣隽永,另具一格,大受欢迎。因其所演的角色是个乞儿,故观众又称为“乞儿喉”。他惯于在曲词口白中运用方言俚语,听来生动贴切,通俗易懂。例如在《苦凤莺怜》的【中板】:“我姓余,我个老窦又系姓余……”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名段。 “马腔”擸字敏捷,他演唱【长句滚花】,常有20余字一句的【滚花】经他处理唱出,爽快明了,就如短句一样。特别擅唱【中板】,经常故意在过门间隔处也填上曲词,半唱半白,顿挫分明,既使人觉得叙事性强,又使人感到音乐语言和生活语言融为一体。“马腔”的咬字颇有特色,他习惯将“事”、“之”、“四”等字音,沿用广州西关的语音,故意用力加重,吐出;又用颤舌音夹在拖腔之中,以此增强唱腔的表现力。故时人评论:“马师曾的声线,雄壮响亮,且极咬线落棚,而音韵奇特,与普遍老倌声线迥然不同,即自有粤伶以来,亦未闻过此种声调。”“……马伶唱曲不肯苟且,每唱必用正‘丹田’之力,故其声音能无远弗屈,合院可闻;”“腔口新奇,独树一帜……故其腔法,有如奔涛澎湃,一泻千里之概,此种腔口,实创粤剧歌喉史纪录,谓之为‘马腔’绝对适当。”晚年马师曾多习老生,其唱腔艺术转向典雅,讲究韵味,节奏严谨,行腔短促,甚少花腔。其代表作《搜书院》、《关汉卿》的唱腔都充满书卷味。“马腔”艺术在发展中更注重唱功技巧内涵和对角色性格的塑造。如《搜书院》中,他扮演老学究谢宝,内场唱【首板】:“步月黄坭之坂。”最后的拖音往下滑跌,就是要营造未见其人先闻其洒脱、不羁、贴近生活之声的戏剧氛围。又如唱[滚花]:“愿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虽穷何憾。”在拖腔中间突然中断,插上几声感慨的笑声,再续收腔,将谢宝耿直、爱才的性格艺术性地显露无遗。
“马腔”博大精深,弟子众多,影响广泛,传承其演唱风格的演员,较有影响的有黄志明、梁健冬、以及张雄平等。
薛腔  流派唱腔。创始人是粤剧演员薛觉先。薛腔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音色清亮,吐字清楚,旋律优美流畅,节奏稳定明快,发声刚柔有度,运气呼吸自然;善于运用唱腔的多种表现手法,表现角色特定情绪,刻划角色的个性特点;具有鲜明的岭南地域色彩和浓郁的粤剧韵味。薛觉先认为演唱时,对曲词中“字”的声韵、声调,及所包含内容,先要一一弄清,在发音准确的基础上行腔。“字”是演唱的出发依据,唱腔是“字”的艺术表现,所谓:“字为主,腔为宾”,“字宜重,腔从轻”。这是“薛腔”的基本原则,由此而创造出“问字 扌罗 腔”的技巧方法。就是根据所唱“字”的字音尾,依照原来板腔基本行腔旋律进行行腔,使唱出的字,音准字露,字正腔圆。“薛腔”在旋律表现上,简炼朴素,旋律优美,高低强弱有致。在曲中尽量避免无意义的“孭仔字”。例如在《胡不归•慰妻》的【长句二流】:“情惆怅,意凄凉,枕冷鸳鸯怜锦帐,巫云锁断翡翠衾寒。”行腔干净简炼,旋律优美流畅,于朴素中见华彩。“薛腔”较多运用旋律向下运行的唱法,以此深化角色的情感与情绪。在《姑缘嫂劫•祭飞鸾后》一段著名的【中板】:“思前后,委曲娥眉,惨似马嵬赐死”他冲破格律的束缚,采用男角唱女腔,贴切地表现出人物悲痛怀念的情感。在【南音二流】:“唉吔唷,令我涕泪交流;又只见,此亡灵……”他将“令我涕泪”、“又只见”等字音降低若干度,把【哭相思】中的一些旋律素材加入去,这种唱法恰好表现角色感伤的情绪。“薛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创新留旧韵,变体不离形。在《心声泪影•寒江钓雪》中创造出源于粤讴的“仿解心腔”,句格体裁与原来相同,但旋律却优美流畅。薛觉先在传统梆黄基础上发展了【长句二流】、【长句滚花】、【长句二黄】和“乙反”、“反线”等新唱法。创造【解心腔】、【南音二流】等新板腔和《倦寻芳》、《寒关月》、《丹凤眼》、《胡不归》、《貂蝉怨》等新小曲,至今仍在剧坛传唱。
      “薛腔”是粤剧生脚的重要流派唱腔。海内外都有广泛传唱,影响深远。薛觉先的唱腔艺术,他所唱的名曲,所创造的板腔和小曲,对粤剧唱腔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名伶陈皮梅是正式拜他为师的徒弟,而随薛觉先学艺,深受“薛腔”影响熏陶的弟子则有何非凡、吕玉郎、罗家宝、白雪仙、林家声等名伶。
妹腔    流派唱腔。创始人是20世纪40年代粤剧花旦上海妹,以其艺名上海妹而简称她独特的流派唱腔为“妹腔”。上海妹出身梨园世家,自幼跟随戏班生活,熟悉粤剧乐队各种伴奏乐器的结构和性能,善于识律辨音,为创造妹腔打下扎实的基础。上海妹的天赋条件并不算好,嗓音比较纤细,但她能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法口、发声、运气、换气、偷气等技巧方面狠下功夫,在演唱中吸收前辈男花旦千里驹咬字准确、跌宕分明的优点,效法薛觉先露字简练,在行腔中多用大跳音程的特点;借鉴马师曾创造的【乙反二黄】下句结束音6改为5音收腔,借以丰富自己的唱腔。时人评价妹腔是:“法口灵活而字清音准,韵浓腔美而气贯丹田。”妹腔具体的艺术特色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以情驭声、个性鲜明。即使是对同一板式,她也根据不同的人物而唱出不同的新腔。比如同是唱【反线中板】,在《前程万里》中,她扮演公主的演唱“叹郎君成决绝,何用语巧如簧。”情绪怨恨悲愤,旋律遒劲高亢;在《胡不归》中扮演赵颦娘演唱“我望开恩,怜我苦命,免使我恨海难填。”情绪是苦求哀告,旋律是低沉徐缓;在《嫣然一笑》中扮演少女唱“我问君曾否记当年……岂料秋风未老,你便抛团扇。”情绪是幽怨责难,旋律是缠绵委婉;三个人物,三样情绪,三种唱腔,判然有别。二是唱法多样,旋律优美。用平喉演唱【反线中板】,据目前所查资料,是曲艺歌坛红伶燕燕的创造,而用子喉唱【反线中板】,则是上海妹始创。妹腔既能守格,又能破格,把霸腔(“左撇”)、平霸(“玉带左”)、平、子喉等各种唱法揉合起来,板式灵活多样,唱法富于变化,音域宽广延伸,旋律丰富优美、耳灵音准,呼吸运气不露痕迹,抑、扬、顿、挫,轻、重、断、连恰到好处,行腔流畅自然。在《胡不归》中演唱的【长句滚花】就是很好的范例。三是低回婉转,韵味醇浓。上海妹为了弥补自己声线比较低沉、纤细的不足,在行腔中适当的地方降低几度音阶演唱,给人以高低适中,自然熨贴,缠绵婉转,情深韵浓的感觉。其后很多粤剧旦脚演员都吸收“妹腔”的演唱技巧,来丰富自己的唱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