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粤剧音乐知识点4

(2020-08-05 16:04:18)
   粤剧舞台上的念白,依据其表现戏剧内容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加工,形成如下的念白形式:口白(包括楔白)、韵白(包括诗白、口鼓、锣鼓白、英雄白)、引白、白榄。念白的技巧要求也很高,难度不在曲唱之下,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均无腔板可按,无谱籍可查。而念白的音调起伏、速度快慢,必须与曲唱部分的起音相协调、速度相一致,才能衔接自然。至于发声、咬字、音韵、平仄、开口、闭口、上韵、不上韵等方面,凡唱工所必须掌握的技巧修养,念工也须同样具备。固戏谚中有“四两唱,千斤白”之说。
口白   念白形式,或简称“白”。它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接近,但已经过艺术加工,无论在节奏上、音调上都比生活语言有所夸张,因而也更能体现粤语方言的语音美。
口鼓   念白形式,是有韵之口白,又称口古。其结构分上句和下句,且有上句必须有下句,以收仄声为上句,收平声为下句。每句结束都有锣鼓衬托。
锣鼓白  念白形式。是有锣鼓衬托的口白。锣鼓白可不押韵,每句字数亦不限,多为七言或四言,亦有五言为一句的。其特色是,每顿之间均有锣鼓作分隔。
白榄  念白中的数板形式。它突出的是节奏的作用,即将自由的语言纳入固定的节奏规范之中。【白榄】多为三、五、七字句,句数不限,不分上下句,单数句可不押韵,双数句必须押韵,平仄自由。其数板通常以流水板的形式出现,字音强弱分明,常以切分节奏的运用为其特点,因此节奏很强。数白榄时,以板(卜鱼)敲击,作为节奏;也有加上小曲伴奏来数白榄的,其节奏就更为强烈鲜明。粤剧的白榄除一般数法外,还有【杀嫂白榄】和【缩头龟白榄】。
      粤剧乐器   粤剧常用的演奏乐器,多在吸收我国各地民族民间乐器的基础上加以粤化而成。明末清初,戏班使用的乐器就有唢呐、横箫、三弦、月琴、二弦、竹提琴等管弦乐器七八种。之后加上扬琴、长筒、短筒、琵琶及由粤籍乐师创制的高胡等。
      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粤剧开始吸收某些西洋乐器,如小提琴、班祖(六弦琴)、曼陀林、赛罗风(木琴)和吉他、色士风(萨克管)、吐林必(小号)等。也曾尝试以爵士鼓和钢琴、风琴、钟片琴、口琴等伴奏。30至40年代,更有一些戏班以整组西洋乐器代替粤剧传统乐器,称为“西乐部”。但由于这些乐器缺乏民族特色,不久便被淘汰,只保留下一些音色与粤剧传统乐器可以融合的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色士风和夏威夷吉他等。
      粤剧乐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对稳定下来。常用拉弦乐器(弓口)有:高胡(或小提琴、二弦)、二胡(或秦胡)、大胡(或大提琴);常用吹奏乐器(吹口)有:箫(包括横箫、短箫、洞箫)、笛(包括大、小唢呐)、喉管(包括长筒、短筒);常用弹拨乐器(拨口)有:扬琴或月琴、琵琶或秦琴、三弦(包括大、小三弦)、中阮或大阮;常用打击乐器(锣鼓)有:板、鼓、镲、锣等。
      粤剧特色乐器有二弦、竹提琴、高胡、椰胡、喉管、大文锣、大钹、高边锣等。
二弦   拉弦乐器。是粤剧音乐“硬弓组合”中的领奏乐器。它是一种传统的拉弦乐器。其形状和构造与二胡相仿,但体积较小。它由琴头、弦轴、琴杆、山口、琴码、琴筒、琴弦和琴弓八大部分构成,。大部分为竹所制,琴筒蒙以蟒(蛇)皮。张两根弦,琴弦多为丝线(现也有用金属弦),竹弓,张马尾,夹于琴弦之间拉奏。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弓拉弦鸣乐器类。按五度关系定弦。  
早期粤剧伴奏用两把二弦,一把用于伴奏“梆子”板腔,内外弦搂五度关系分别以a1-e2 (正线“士工”) 定弦;另一把专门伴奏“二黄”板腔,内外弦分别以 g1-d2 定弦(正线“合尺”)。后梆黄混合演唱,也有只用一把二弦的,内外弦分别以 a1-e2 定弦(正线“士工”)。其音域较窄,为 一 个半 8 度左右。所发音色嘹亮豪壮、刚猛激越。
竹提琴   拉弦乐器。粤剧音乐“硬弓组合”中的主要乐器,行内惯简称“提琴”。它是一种传统拉弦乐器,明万历年间已经流行。其形状与二弦相似,大部分结构为竹所制,以较粗大的竹筒作琴筒,筒面不蒙蛇皮,而以桐木作面板。张两根弦,琴弦多为丝线,竹弓,张马尾,夹于琴弦之间拉奏。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弓拉弦鸣乐器类。内外弦按4度关系分别以e -a1(正线 “工五”)定弦。也有人在伴奏“二黄”板腔时,为图方便,内外弦分别以d- a1(正线“尺五”)定弦。竹提琴音域为 一个半8 度。竹提琴音色和谐悦耳,古朴缠绵,仿似鼻音,别具一格。它常与二弦搭配,为主奏乐器;也可单独与低音乐器搭配,作色彩乐器用。
高胡    拉弦乐器。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简称,北方有把它称作“南胡”,而广东也有称它为“二胡”。高胡是在20世纪20年代根据二胡改革而成。定音比二胡高4度,故名。高胡多用红木(如酸枝、紫檀、乌梅)或矛竹制成。其琴筒比二胡小,多为圆形,直径7-8厘米不等,以蟒(蛇)皮蒙之,并装以琴杆,旋把。配上马尾竹弓、竹琴码,张两根弦。高胡演奏时需用两膝夹持琴筒,以控制音色(消除沙音)和音量。1926年粤乐家吕文成受小提琴的启发,把高胡内弦由丝弦改为钢丝弦。20纪世60年代,高胡内弦也改用钢丝缠弦。粤剧高胡的内外弦按5度关系分别以g1-d2(正线“合尺”)定弦,音域由g1到g3。高胡以其清脆、明亮的音色见长,特别适宜演奏欢快、华丽的旋律。这一特点使它成为广东音乐必不可少的特色乐器,为此,也有把它称为“粤胡”。随着粤剧改戏棚官话为广州话,采用真声(平喉)唱法,以及把广东的民间说唱和广东音乐吸收到粤剧音乐唱腔中,高胡也自然而言地成为粤剧的主要伴奏乐器,被纳入“软弓组合”。高胡现已被视作粤剧乐队“头架”的像征性乐器。
椰胡   拉弦乐器。俗称“椰壳”,源于潮州,1924 年由吕文成等旅居上海的粤乐家来广州演出时带来广州,20 世纪20 年代末为粤剧吸收采用。其结构与其它拉弦乐器胡琴相近,由琴头、旋把、琴杆、山口、琴码、琴筒、琴弦和琴弓八大部分构成。椰胡形似板胡,琴筒用椰壳所制,呈半球形,面板为薄梧桐木板,背面开5个小孔,成金钱眼状。琴杆惯用乌木或红木,张二根丝弦,贝壳为琴马(竹、木马亦可)、竹弓张马尾,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弓拉弦鸣乐器类。椰胡内外弦按5度关系分别以g-d1(正线“合尺”)定弦。椰胡音域较窄,一般只用两个把位,相当于 一 个半 8 度。其音色深沉柔弱、幽雅和谐而富有特色。在粤剧音乐中多用于伴奏富有民间音乐风格的“南音”等唱腔,是中音色彩乐器。
大笛  吹奏乐器,又称“大唢呐”、“头笛”、“大班”,清代曾放置回部乐中使用,称为“苏尔奈”。它是民间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属于木管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两晋时期,唢呐已流行于新疆地区。明正德年间传入广东,粤人按需要加以改造。在粤剧音乐中,是一种次高音的特色乐器。大笛形状结构是在一椎形木管上开8个音孔(前7后1),木管上端装一细铜管,铜管上端安装一个苇制哨嘴,为演奏者吹奏所用,木管下端承接一个铜制“喇叭口”。大笛哨嘴较薄,音色高亢雄壮,音量较大。有的艺人能控制气息,吹出柔美的笛音。粤剧“大笛”分“长杆”和“短杆”两种。早期戏班以“短杆”主吹“牌子”、传统例戏和烘托渲染场面气氛;以“长杆”(又叫“二黄笛”)用于伴奏。长杆筒音为 E ,短杆筒音为 F ,音域均可达2个 8 度。
笛仔  吹奏乐器,又称“小唢呐”、“海笛”、“细笛”、“细班”、“尾笛”。在粤剧音乐中,它是高音区重要吹奏乐器。它的形状和构造基本与大笛相同,但形制比大笛小而更显精巧。其音色较为清亮、高亢、热烈。粤剧常用笛仔有三种:一号笛仔筒音为 g1;二号笛仔筒音为 a1 ;三号笛仔筒音为b1 ,音域均可达2个 8 度。粤剧中,笛仔多与文锣相配,常用于热烈、欢乐的气氛和场面,以吹配乐为主。
长筒  吹奏乐器,又叫“喉管”“长懞”。是粤剧音乐中富有特色的主要吹奏乐器。长筒为竹管所制,亦有用铜管或铝管制造。长约30多厘米,管上开 8 个音孔(前 7后 1 )。后经革新,在管下端又多开一孔。管上端安装一个芦管制成上扁下圆的哨嘴,为演奏者吹奏所用。筒音为 E ,音域可达 一个半 8 度。长筒音色丰润饱满,沉实柔和, 与人声融和,从而填补了吹奏乐器重音声部的空缺。在粤剧中主要用于伴奏唱段。
短筒  吹奏乐器,又叫“短管”、“短喉管”,俗称“六寸半”。它是在北方管子的基础上易制而成的,自成“广东喉管”一格,明代在广东民间已甚流行,时称“师姑管”。是粤剧音乐中较古老而又有特色的主要吹奏乐器。短筒为竹管所制,长约20厘米,构造基本与长筒相同,但形制比长筒较为短小。筒音为 e,音域可达 一个半 8 度。短筒音色高亢、嘹亮、热情、粗犷,类似人声而别具一格,与粤剧唱腔相配,十分协调。短筒善于表现雄壮、激昂的气氛。是“硬弓组合”的主要乐器之一。
横箫   吹奏乐器。又称“横吹”、“横笛”。竹制,横吹。源于胡乐,汉代传入长安,隋代又出现“大横吹”、“小横吹”。明代前已传入并流行于粤地,称“广东横箫”、“横箫仔”。横箫有“梆笛”和“曲笛”之分。“曲笛”流行于江南一带,用于伴奏昆曲或合奏。“梆笛”用于伴奏梆子腔。梆笛短于曲笛,音高一般相差4度。现粤剧所用横箫实为“曲笛”,即常见的6 孔竹制膜笛。它由笛头、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出音孔(1个)、和笛尾组成。笛身一般为竹制。笛膜(演奏时贴于膜孔处的一个小薄片)一般用嫩芦苇杆中的内膜或竹膜制成,形制不等。属于木管乐器族内的吹孔气鸣乐器。粤剧所用横箫有多种,不同的横箫有不同的筒音,按调而选择用之。横箫音色高亢嘹亮、清脆奔放。音域较宽,可达2个 8 度,能吹两组多一点的音。其表现力十分丰富,在粤剧乐队中是主要乐器。
扬琴   弹拨乐器。相传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扬琴从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至今发现中国扬琴最早的史籍记载,是在喜名盛昭所著《冲绳与中国艺能》一书中:1663年中国册封使臣张学礼至硫球,在唱曲表演中使用了扬琴(瑶琴)。这说明在17世纪扬琴已传入我国沿海地区。《清稗类钞》曾记载:“盲女弹唱,广州有之……佐以洋琴,悠扬入听。人家有喜庆事,辄招之”。可见当时广东的歌女多携带扬琴,应召度曲,自弹自唱,卖艺为生。
      早期的广东扬琴,因形似蝴蝶,张铜线为弦,故称之为“蝴蝶琴”、“铜线琴”。20世纪20年代中期,粤乐乐师吕文成在丘鹤俦、司徒梦岩的支持下,对“蝴蝶琴”作了改革,在其中、高音区中易铜弦为钢弦,为扬琴开拓了更大的表现领域。一批有贡献的演奏家,如严老烈、丘鹤俦创作了《旱天雷》、《倒垂帘》、《连环和》等一批广东扬琴的演奏乐曲,为广东扬琴风格的形成。广东音乐扬琴与江南丝竹杨琴、四川扬琴、东北扬琴是中国扬琴体系中最有影响的传统流派。广东音乐扬琴擅长以多种润饰加花的竹法,将旋律烘托得非常华彩爽朗、活泼明快,它和高胡同为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随粤剧改用广州话道白和真声(平喉)唱法及把广东的民间说唱和广东音乐吸收进粤剧的音乐唱腔中;扬琴与高胡一样自然而言地成为粤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粵曲知识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