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粤剧小百科】(10)板腔体、板式、叮板、散板、慢板、中板、流水板、点板

(2020-03-04 15:42:07)
分类: 粵曲知识

【粤剧小百科】(10)板腔体、板式、叮板、散板、慢板、中板、流水板、点板

发布时间:2018-02-01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573


板腔体
        戏曲、曲艺唱腔的两大结构体式之一,全称“板式变化体”。板腔体的特征是在上下句结构曲调的基础上加以演变,派生出一系列不同板式的唱腔,以及反调、不同行当的不同腔调,以此构成一个唱段。首个形成这种结构体式的是梆子腔,其后为皮黄腔所丰富和完善。
粤剧属于以板腔体为主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的主要唱腔梆子和二黄也以板式变化的形态存在。
 
板式
       板腔体唱腔的节拍形式。根据戏剧情节的发展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需要形成不同的板式组合,如“二黄”类的板式组合可为【二黄首板】———【二黄慢板】———【二流】———【快二流】———【二黄滚花】。 板腔体的剧种往往都有自己的基本板式———即相对稳定的格式。
 
叮板
       粤剧音乐中的节拍强弱形式。与兄弟剧种的“板”、“眼”同义。粤剧音乐通常以板(卜鱼)、鼓(沙鼓)击拍,板表示强拍,鼓则用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因此,粤剧术语称强拍为“板”,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叮”,合称“叮板”。
       一小节只有一板。依叮、板形式不同,分称“一板三叮”(四拍子):小节的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头叮、第三拍为中叮、第四拍为尾叮;“一板一叮”(二拍子):小节的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叮;“有板无叮”(一拍子或流水板)和“无板无叮”(散板)。
       在演唱过程中,字音唱出后才下板,板过后再接唱下去,形成行腔当中的延长或休止,把板闪让过去,此时的板位称之为“底板”。字音唱出后才下拍(仅指叮位),叮过后再接唱下去,形成行腔当中的延长或休止,把叮闪让过去,此时的叮位称之为“底叮”。
       同样,在板面或乐曲演奏时,板、叮落在乐音延长或休止和切分的位置时,此时的板位、叮位也称之为“底板”、“底叮”。它可起节奏变化的作用。
       叮板符号为:即板“×”, 叮“、”,底板“×”,底叮“L”。底板底叮符号还应用于文字剧本,作为拉腔或过门的标记。
 
散板
       戏曲板式。其音乐节拍自由,即“无板无叮”。粤剧梆黄中的【首板】、【倒板】、【滚花】等均属散板。
 
慢板
       戏曲板式。其音乐节拍为四拍子,即“一板三叮”。粤剧梆黄中的【梆子慢板】、【二黄慢板】等均属慢板。
 
中板
       戏曲板式。其音乐节拍为二拍子,即“一板一叮”。粤剧梆黄中的【中板】、【二流】等均属中板。
 
流水板
       戏曲板式。其音乐节拍为一拍子,即“有板无叮”。粤剧板式中的【流水中板】、【流水南音】等均属流水板。
 
点板
       指把叮板符号按一定的规律写在曲词唱本适当位置上的做法。点板作为唱腔处理时的依据或参考。试唱时,用手指头点着节拍来进行,如: 拇指与食指、中指、无名指相合代表板;拇指与食指相合代表头叮;拇指与中指相合代表中叮;拇指与无名指相合代表尾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0年03月04日
后一篇:2020年03月04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