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之
《姑苏晚咏》
陈冠卿撰曲
谭佩仪名曲
【雪底游魂】
姑苏台,百花开,
香露凝,遍青苔。
孤芳独我,怕上楼台。
愁情默默呀,捧心悲哀。
亏我心事难开呀,
更念忆君王遭劫灾。
愁怕空抛色相,未许佳人,
任意河山稇载。
【反线中板】
正是羞说颜容,称绝代。
试问几时守到,守到雾云开。
底事越女甘为,吴宠爱。
只为志图复国,显奇才。
亏我日夜登台,
【二簧慢板】
仍未见风云,变改。
使我阵阵阵阵悲哀,
忧盈五内,断肠红泪,
滴楼台,此日为谁,
[反线]
我为谁留身,以待。
只是忧怀家国,难再霸业,重开。
今日一代枭雄,都已被色情,遮盖。
为什么,不闻钲鼓,
不见越兵卷土,重来。
[正线]
人在姑苏台,
难忘会稽之耻,
问此西子愁颦,
【二流】
有多少牢骚满载(上)。
怕只怕色残才尽(士),
仍是老死茅台(尺)。
不堪回首话苎萝(合),
转眼又是睽违多载(上)。
[介]
洒不尽姑苏台上姑苏泪(士),
【二流煞板】
默默凄凉,默默哀(尺)。
曲终
稇载——稇载而归
稇载:满载;归:返回。
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
形容收获极丰富春秋。
鲁·左丘明《国语·齐语》:“诸侯之使垂橐而入,稇载而归。”
几十年前听此曲,彼时写的却是“捆载”,百思不得其解,经百度终解惑也。
苎萝——
山名。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临浦镇苎萝村。
苎萝山:位于临浦镇东北,海拔127米,历史上曾属苎萝乡,相传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红粉石,相传西施妆毕将烟脂水泼于石上,天长日久,石头变成红色。
浣纱溪——
傍依苎萝山,属西小江古道。相传,西施父亲以卖柴为业,家境贫寒。
西施自幼勤劳善织,常常帮助父母在溪边浣纱。范蠡寻访越中美人时,正是在这溪边发现了浣纱的西施。
唐代范摅《云溪友议》一文载:王轩游西小江,泊舟苎萝山际,感国色埋尘,怆然题西施石曰:“岭上青峰秀,江边细草青;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浣纱——
浣:洗涤。
纱:一种布料,也代指衣服。
驿馆——
又称驿站。
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如驿马。
掌管驿站的官员是驿丞驿吏等。
姑苏台——
吴王夫差为了满足贪欲,为了淫乐大修宫室,筑姑苏之台,横亘五里,并建春宵宫,为长夜之饮;又建天池,池中造青龙舟,舟中大摆妓乐,轻歌曼舞,日夜与西施为水嬉;令王孙雄特别建造馆娃宫于灵岩之上,铜沟玉槛,装饰珠玉,作为美人游息之所。
又建“响屧廊”,什么是响屧?是鞋子。把廊下凿空,用数百大瓮铺平,上面再盖上厚板,令西施与宫人穿鞋绕行,铮铮有声,所以叫做响屧。
如今灵岩寺园照塔前小斜廊,就是遗址。
馆娃宫——
公元前494年,越王因战败赴吴作人质,同时进贡大量珍贵财富和美女取悦夫差。夫差宠爱越王进贡来的美女西施,特地为她兴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大型离宫。宫内“铜勾玉槛,饰以珠玉”,楼阁玲珑,金碧辉煌。
馆娃宫是中国历史上一座比较完备的早期园林。至今,馆娃宫遣迹众多,引人探访追思。相传现在的灵岩山寺大殿,即是建在馆娃宫殿堂旧址上。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诗去:
宫馆贮娇娃,当时意大夸。
艳倾吴国尽,笑入楚王家。
月殿移椒壁,天花代舜华。
唯馀采香径,一带绕山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