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硕和堂
硕和堂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481
  • 关注人气: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文化】中国书法十大恶俗

(2021-07-25 15:42:07)
标签:

中国书法十大恶俗

中国书法

书画同源

硕和堂整理

资料来源:网络

分类: 文学文化



    书画同源,却并不同弊,这是书法与绘画的流布方式和艺术对象决定的。书法过多地讲究书以人传,而绘画则相对以“文本”为尺度。绘画的表现对象是生活,是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最具人性的深切体验;书法当然也要讲究作者的精神世界,但是这个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含忍的,而它的对象就是文字。也因此,绘画不断地接受新生活,表现人类活动的足迹,这也包括人类的精神活动。书法却要坚守古老的文字,惟恐不能守住古人的阵地。绘画与书法都讲究临摹,但是,绘画除了必要的临摹古代经典外,更强调写生。而书法几乎无生可写,临摹毕生也不足为耻,上追到远古时代,甚至史前也无不可。各有书体可以炫耀师门,或者一生瞽矇于书而不觉,书法创作几乎成了独木之桥。如此等等。中国当代俗恶书法充斥书坛,更有胡乱涂鸦者混杂其中,让人不可忍耐,遂拣其要者,罗列十类:      
    怪书为五。当唐代作为历史的舞台缓缓降下帷幕的时候,书法其实已经面临严重的问题了。篆、行、隶、草、揩五体书先后到达了高峰,换言之,它标志着中国古典书法艺术的终结。这个论断让人很不舒服——可是,事实就是如此。行书王羲之,楷书颜真卿,草书张芝,汉隶……书法家与其它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一样不甘心这样的局面。对苏轼“石压蛤蟆”,黄庭坚“树挂死蛇”的品藻讥弹,也不仅仅是玩笑,那是书家为冲破尚法的束缚、摆脱尴尬局面而努力的副产品,并非怪书。到了金农的漆书,郑燮的六分半体,怪书由此到了极致。尽管金农和郑燮记入了书法史,但是,书坛并不需要更多的漆书和郑板桥。不明就里者一见钟情堕入情网,不学他们已经具备的工夫和创造性精神,只看皮毛,上手就学怪字,专拣丑恶处习之,所谓东施效颦者是也。迄今为止,在这条路上还没有走通的成功者,更不用说名家、大家了。       
    七为孱弱。纵观整个书法史,我们会发现,楷书的辉煌,提按、节点夸张笔法占据了舞台,这一流弊直接的后果是“中怯”。宋以前,名家书法作品笔力雄健、丰满,临摹之就觉得内容丰厚。宋代四大家中的苏、黄、米没有此弊端,缘由他们始终都在批判唐楷的流弊。欧阳修导夫先路,“邕书未必独然”的号角开启了尚意书风的先河,苏轼、黄庭坚、米芾在这一领域大展拳脚,冲破尚法的束缚,解放了自己的笔,尚能支撑书法史高峰后的局面。元以后,包括大家们的书作,笔力越来越单薄,唐楷的高峰挡住了元以后的视线。孱弱的本质是忽视“使转”造成“中虚”,表现特征是尖细柔媚的用笔过多,整体格调流于轻滑。对擒纵的理解过于浅薄,中宫涣散,没有黄金点;外拓则伸头探脑作窥视状,或伸胳膊尥腿以至失势。当代书坛承继了孱弱的局面,再难看到书法文化的踪影。书作为悬挂而作,偶有妍美精妙,所为功用,而失去品格。或笔力不逮而崩塌,或不知趋向,胡乱莽撞,笔墨单薄得如同纸张。      
    矫情排八。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妍媚功用,搔首弄姿;笔力不逮,进退维谷。或居于烟花而立贞洁牌坊;或闾阎取法强作霸书;或鄙视现代身着长衫作遗老遗少假装斯文。真可谓“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回首书学的历史,最著名的《十七帖》也非专门为书法而作。痛心疾首的《祭侄文稿》点画狼籍,随手涂抹的恣肆获得了干裂秋风的奇效,难以阻遏的激情喷薄而出,掉臂直行的气概给观者以震荡的感染力,即使《乞米》,也能书成盎盎之春。古代本无专门的书法家和书家机构,即使小学也是课程之一。“老夫之书,本无法也,天真烂漫是吾师”,也是千古绝唱,天然去雕饰才是正果。    
    萎靡老九。元以后的书坛,虽然书法实践已经节节败退,尚有赵孟頫以五体书全能的姿态相支撑;还有吴中如文征明、祝允明等终生作出的不懈努力;亦可看到徐渭、八大山人刮骨疗毒式的勇往直前,虽然不能五体皆能,仍可独挡一面;近代到了吴昌硕,恢复了书法“写”而非画、描的原本,成为书法史又一个难以逾越的峰巅。当代书坛之萎靡,在于除了上述所列八大俗恶之书,更在于缺乏真正的探索精神,自出机杼的作品晨星难觅。对经典书作的继承和部分改造,或小谋笔画以为已经摆脱了法的束缚,终究是书坛的不思振作。而现代派书法的非准入状态,使得本来萎靡不振的书坛老态龙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