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硕和堂
硕和堂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796
  • 关注人气: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特色】三水古迹盘点

(2018-05-11 21:12:30)
标签:

三水古迹盘点

三水古迹

芦苞祖庙

硕和堂整理

来源:佛山新闻网

分类: 家乡特色
 

欢迎光临硕和堂的博客——硕和堂制作

【家乡特色】三水古迹盘点

【家乡特色】三水古迹盘点


  

W020160809402426413754.jpg


     芦苞祖庙

    芦苞祖庙,古称胥江祖庙,座落于芦苞镇之北郊,背倚龙坡山,面临北江河,是一间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庙宇。祖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8年),距今约有八百年历史,为三水最古老的寺庙,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庙以北帝庙作为主庙居中,左有观音庙,右有文昌庙,均有前后殿。虽祖庙历尽仓桑,但庙内不论陶塑、木雕、砖雕、灰雕、石刻、壁书等装饰,仍瑰丽精巧,栩栩如生。尤其北帝殿脊的‘双龙戏珠”陶塑造型优美,光彩照人,壁画画工精细,生动传神,堪称岭南古建筑壁画之精华。北帝庙的阶级旁有一古井称‘金沙圣井”,相传金沙圣井水曾作为贡品,冬暖夏凉,久存不腐。  

    祖庙历经元、明、清各代多次修葺,特别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和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重修,更使这座庙宇瑰丽多姿,成为一座艺术殿堂,更集天地之灵气,朝觐者甚众。  

    与胥江祖庙齐名的华山寺位于祖庙右侧,始名“华胥古梵”,是1994年按原貌重建的。胥江祖庙古建筑群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文物景区150亩,景区内山水相连,树木郁葱,环景优雅,集文物观赏和休闲游乐一体;有灵光普照牌坊、青云直步牌坊、跃门牌坊、禹门牌坊;有百步梯、望江亭、普济桥、华山园、奇石园、太婆山、神仙树等景点;有向游客开放的祖庙斋堂、钓鱼、划艇等活动,是观光旅游不可不到的地方。  

    芦苞祖庙中这些成于清末民初的壁画至今保存完好。其中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人物花卉等。仔细观察发现,壁画展示出的精细画工令人赞叹。祖庙现存的砖雕、木雕、陶塑、石刻、灰塑等,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展现出祖辈们的聪明才智和浓厚的岭南特色,使这座古老的庙宇真正成为巧夺天工的艺术殿堂。

    据介绍,胥江祖庙有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神话故事。相传武当行宫内有一名曰“金沙圣井”的水井,相传此井为一金龙留下的龙级和金鳞而形成的,井水清冽爽口、久存不腐。数百年前,水井的水曾被定为朝廷贡品,据称饮此水能消灾除病、延年益寿。

    芦苞祖庙蕴含着三水乃至全岭南的文化艺术精华,展现着祖辈们的艺术智慧和文化底蕴,是岭南文化游的上好选择。


W020170620764389376620.png


    河口半江桥

    河口半江桥位于旧县城河口西北边,是三水区文物保护单位。河口位于西、北、缓三江汇流处,又是广三铁路的终点,舟车辏辐,商旅往来频繁。在春夏期间,三江水涨,河口圩场街道被淹;秋冬两季河水低落,水面距岸较远。因此,无论水涨落,船舶无法泊岸,旅客和货物的上落,必须靠小艇驳载至河口客轮或货轮,影响交通极大,商旅不便。

    1936年,广东第四路军总司令余汉谋拨款20万元,建河口军桥(原计划是作军运之用,后成为商旅交通用)。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宽3.8米,长237.5米,由江岸向南伸出至江心。江心终端建成三层,水涨时可从桥面上落,水浅时可在下层上落。建成后抗日战争烽火延及华南,河口失陷。此桥一直未作军运,却成为规模较大的船舶码头。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GuzQvTAYQ


    三水南站。

    从西南出发,沿着西河路往河口方向行驶,不到几分钟就可找到这座正被人淡忘的老车站——三水南站。

    据《三水县志》记载,三水站是广三铁路终点站,兴建时有两股道,站台长500米,宽5米。广三铁路,肇始于广州,终结于三水南站,是广东铁路之始。广三铁路与西、北江航运连接,是当时通向粤西、粤北主要通道。三水站主体建筑也是座米黄色的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建于清光绪年间,是目前广东最古老的火车站。三水老火车站历经110年风雨,像一位老人完成了所有的历史任务,正在颐养天年。


W020170620764389429818.png


    河口旧海关

    这座位于北江边的三水旧海关大楼,是英国在中国设立的早期海关之一。据史料记载,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开放云南的腾冲、思茅,广西的梧州,广东的三水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这些地方设领事馆和海关。

    当年的三水,有县城河口和西南两个开放口岸。邻近的江门、甘竹、肇庆、德庆等4个口岸站都划归三水海关管辖。常有英、美、日等国军舰、商船来往或停泊于此。尽管从整个中国而言,近代并非起于19世纪末,但之前的“近代”与三水并无多少交集。

    海关作为近代的产物,是三水“近代的起点”。自此,三水成为了广州“向西的触角”,也成为沟通广州与粤北、粤西和中国大西南的桥头堡。

 

W020170620764389444802.png


    洪圣古庙

    洪圣古庙位于西南南岸二甲的“洪圣古庙”是为纪念洪圣大王而建。民间相传:“洪圣大王”是一个能使水不扬波而又能镇鬼治邪的神。现时还有“水上人家”写“祭文”时用“南海广利洪圣大王”的写法。


http://i0.bbswater.fd.zol-img.com.cn/t_s1200x5000/g5/M00/05/0F/ChMkJlgWDDaIcdf-AAuq9kXe0OwAAXU0AFlanQAC6sO530.jpg


    魁岗文塔

    在三水河口,有一座历经400多年风霜的魁岗文塔,它已成为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们在参观时多倾心于她的风采和神韵,但对她的身世却了解甚少。 


    文运不济建文塔


    根据史料记载,三水建县之初,县内“文无翰林,武无侍卫,财无十万”。有趣的是,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竟然把三水落后的原因归结为文运不济、风水不好,于是时人李希孔提议在县城所在地河口建一座文塔,以召唤、吸纳和蓄养四方文气。 

    魁岗文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完工的文塔共9层,高42.3米,每层配有8个玲珑的琉璃角,塔身高入云霄,擎天而立,颇为壮观。文塔塔顶还装有一个高4.7米,重260公斤的铜葫芦。 

    整座文塔犹如倒插的巨笔,笔尖就是塔顶的铜葫芦,整支笔直冲蓝天白云,气势壮阔恢弘。    


    塔成后文人辈出  


    巧的是,文塔建成后,三水文人辈出,有记载的白坭上梁村人梁轸于明永乐年间被选送到文渊阁管理书籍,乐平古灶村人胡澧于明正德年间任工部员外郎,后任郎中。而到了上世纪初,三水出了个大名鼎鼎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梁仕诒,“文无翰林”的历史可谓真正终结。 

    1986年,魁岗文塔被列为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文塔吸引更多人来此参观。


http://img.redocn.com/photo/20131207/Redocn_2013112222313359.jpg

 

    布心大祠堂

    西南街道西北边的布心曾有引以为傲的大祠堂,单可惜在文革时被敲平锅耳。如今再访,可清晰地看见岁月的沧桑变化。


http://www.citygf.com/ss/ssdsj/201606/W020160613502956636440.jpg


http://ssq.gd-info.gov.cn/shtml/ssq/images/2016/01/05/66486.JPG


    梁士诒故居

    三水白坭镇岗头村,是一个典型的南粤村落,梁士诒故居便坐落于此。勋爵府于1913年建成,同年3月为梁士诒父亲梁知鉴的七十寿辰,梁士诒携妻妾子女返回佛山三水,为父亲祝寿并为勋爵府落成剪彩。几百人的队伍,侍卫随从超过百人,进出府邸都有专门的腰牌识别。

    这座勋爵府集园林、祠堂和书舍于一身,正中为传统的岭南两进院落,前后殿均用硬山顶风火墙,在檐柱与山门墙之间有两组镂金横梁木雕,皆为高浮雕古装人物故事,瓦脊灰雕花鸟、山水或动物。前殿门前有石狮一对,威武传神。祠堂西面是园林式庭院,院前有小桥流水与天井相通,天井小池有石山,十分幽雅别致。


http://res.fsonline.com.cn/a/10001/201708/10b227f51ecc6530d48706051fbeedaf.png


    清塘文桥

    三水境内水网纵横,河涌交错,桥梁就成为沟通河涌两岸的重要通道,在白坭镇周村村委会清塘片这里,就有一座已经超过100年历史的古石桥梁——清塘文桥,它长25米,宽2.5米,整座桥梁都是由古石建造,是三水区目前仅存的中型古石桥梁。

    桥梁的横边上刻着的“光绪辛卯仲冬易石”八个字,“清塘文桥”就以这种方式向人们讲述着自己的身世。桥梁曾在光绪辛卯年间由民间捐资重建,清塘文桥建成后,成为了沟通三水清塘与南海丹灶两地的交通要道,多年来,在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文桥”中间的四个桥墩与桥两边恰好构成五个桥洞,所以当地村民又将这座桥俗称为“五度桥”。

    如今,清塘文桥已成为白坭镇的保护文物,见证着白坭镇100多年来的发展轨迹。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清塘文桥的重要历史价值引起了白坭镇政府的重视。 



W020170620764389542499.png


    大旗头古村

    在三水乐平大旗头古村,有建于清朝末年的古建筑群。因屋墙形似铁锅之锅耳而得名,整条村统一兴建,规划整齐,部分大宅更以双层花岗岩石筑成,中间夹有铁板、铁枝,其坚固程度,耗资之大,构思之巧,令人叹为观止,置身其中,追古抚今仿如时光倒流,令人流连忘返。

    全村建筑分三部分,村头为象征“文房四宝”的文塔、水塘、地堂、大地,村前为郑氏宗祠、建威第、郑氏亲祠和振威将军家庙及宽阔的麻石广场、水井,其后是住宅区。整个建筑群为水磨青砖建筑,巷道全为花岗岩石板铺砌。其建筑、排污、防盗、逃生等方面的规划相当合理,令人称奇。据悉,该村是华南地区保存最完好、最有代表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落。现在村里面还有慈禧太后亲笔书写的牌匾。


W020150724666088286991.jpg


    六和围龙屋 

    说起围龙屋,人们便自然而然地想到客都梅州。然而,在三水也有一批鲜为人知的建筑,他们已有两三百年历史,与当地广府民系建筑风格迥异,还蕴含着历史的韵味,他们是六和客家围龙屋。  

    来三水六和的沿途,只见周围绿竹芳草,几角屋檐林中显露,这里便是乐屋村。沿小道穿过竹林,眼前豁然开朗。  

    远处绿树青山,近处池塘水井,脚下是一块开阔整洁的禾坪,正对着的一片房屋面南背北,坐落在山丘与耕地交接的坡地上,红瓦黄墙,前低后高,这便是围龙屋。 

    走进村中,会发现这里水井比较多,而很少能看到会有自来水管的身影。原来,六和是三水最偏的地区,平时他们靠用井水和山泉水来生活,基本上没用上自来水。据说村里还有一口“龙泉”,还因为能为人治病而出了名。 

    养在深闺人未识流经百年的点滴。 

    历经百年风雨沧桑的围龙屋“养在深闺人未识”,但穿过历史的迷雾,穿行其间,仍可感受到历史的幽深,感受到几百年间流淌于此的生活点滴。 

    三百多年前,六和的客家先民跋山涉水从福建蒲田、龙岩县和嘉应州(今梅州)先后迁徙到这里,于是乐屋、围屋和蒲坑等一个个围龙屋便依山坡、丘陵而建,从此,这些客家人聚族而居就在三江一隅的山区扎下了根。 

    历史上,他们一度受到当地人的排挤,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事实上,客家人把围龙屋修建的如此坚固,是因为防御盗贼和本地人的侵扰,是它的一大功用。 

    围龙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绕过门口屏风,里面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堂、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等一应俱全。 

    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像一个太极图。门前池塘水井,脚下是一块开阔的禾坪,一片房屋坐北朝南,安放在山丘之间坡地上,红瓦黄墙,前低后高。 

    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不忘“祖先崇拜”传统 乐姓最“大”。

    六和几乎是一个纯客家的聚居地,他们的祖先可远溯至秦汉时期的中原人,当时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等原因,而辗转南迁。如今,六和全片共1.3万人,95%的人说客家话,说粤语的自然村仅仅只有3个。 

    据族谱可知,乐屋村客家人的祖先‘九悦公’在清康熙年间,约1690年左右,带着两个儿子从龙川县(河源市)汶水村迁来乐屋村。但迁来之初,九悦公没有大规模建造围龙屋的条件,最多只能建部分房屋。 

    九悦公的第四代孙良谟公是做生意的,经济上较富裕,且此时家族人口较多,所以乐屋村围龙屋应该是在这个时期大规模建造的。大概是公元1860年至1890年左右,建成了现在的规模,至今两百多年。 

    围龙屋的建筑中心是祠堂,客家人具有“祖先崇拜”的传统民俗意识,对于祖宗牌位的供奉不可或缺。“乐氏宗祠”所处的中心位置和所占的面积,充分体现了祠堂对于客家人的重要性。 

    想当年,逢年过节的时候,乐姓客家人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空心煎堆不是吹的保留客家传统习俗。

    六和客家人保留的最独特的习俗该数空心煎堆。腊月送完灶神后,六和客家人就开始做煎堆准备过年。煎堆用糯米粉拌上糖和水压成团,搓成小球后又压成饼状,然后捏成桔子大小的空心球放进油锅。一边炸一边用笊篱反复搓挤。煎堆里的空气受热膨胀成球状,最大的有柚子大小。一些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是用嘴吹出来的。 

    历经百年风雨洗礼 渐被遗忘的围龙屋。 

    这历经百年沧桑的围龙屋像是一位年华已逝的老妪,独坐沉沉暮霭中,不动声色地审视着人世间的风云变迁,平和而落寞。但这沉默又给人一种穿透历史的含蓄与深沉,让人心头陡生敬畏。

    村里的安谧让人恍若进入另一个世界,没有尖锐的喇叭声、刹车声、震耳的流行乐和吵嚷的人声。沉浸在昏黄夕照下的物景中,思绪穿越时空,依稀嗅到数百年间沉淀于此的烟火气息,听到每间围屋中传来的呢喃细语,心境澄明。 

    世易时移,围龙屋已经残破无人居住,时间久远,渐被遗忘的围龙屋还能存在多久?





  【家乡特色】三水古迹盘点【家乡特色】三水古迹盘点【家乡特色】三水古迹盘点【家乡特色】三水古迹盘点【家乡特色】三水古迹盘点【家乡特色】三水古迹盘点【家乡特色】三水古迹盘点【家乡特色】三水古迹盘点【家乡特色】三水古迹盘点【家乡特色】三水古迹盘点【家乡特色】三水古迹盘点【家乡特色】三水古迹盘点【家乡特色】三水古迹盘点【家乡特色】三水古迹盘点【家乡特色】三水古迹盘点

硕和堂

欢迎光临硕和堂的博客——硕和堂制作

欢迎光临硕和堂的博客——硕和堂制作


欢迎光临硕和堂的博客——硕和堂制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