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荆门送别》之“海楼”是否“海市蜃楼”
(2019-04-09 19:02:33)
标签:
文化杂谈 |
李白《渡荆门送别》之“海楼”是否海市蜃楼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诗大致为李白25岁仗剑出峡抑或送友人出蜀至荆门(山)所作。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评道:“此诗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惟收句见送别本意,图穷匕首见,一语到题。昔人诗文,每有此格。次联气象壮阔,楚蜀山脉,至荆州始断。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纵,故山随野尽,在荆门最切。四句虽江行皆见之景,而壮健与上句相埒。后顾则群山渐远,前望则一片混茫也。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俞陛云的评语颇为详尽,但“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之说未免牵强。天镜不喻光明,今人多将诗中“天镜”作月影解,应该没有争议。如果“海楼”可喻奇特,那一定是“海市蜃楼”了,《唐诗鉴赏辞典》也是将“海楼”释作“海市蜃楼”的。看来,古人今人大都将“海楼”释作“海市蜃楼”,那么,到底是不是呢?先看看辞书对“海楼”的解释,再看看古诗赋中含“海楼”的句子是否有海市蜃楼的含义。
《中文大辞典》释“海楼”:“临海之楼屋也。” 例句有三:⒈李白《明堂赋》:“夸(一本作“跨”,一本作“蔑”)蓬壶之海楼,吞岱宗之日观。”⒉王昌龄《别陶副使归南海》诗:“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⒊元稹《初除浙东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诗:“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三例中的蓬壶、南海、浙东与海相关,作“临海之楼屋”解是可以的,也没有“海市蜃楼”的意象。
再看其他古诗中的“海楼”。陈子升《宿城西与麦盛际》诗:“远梦断山驿,冷烟生海楼。”释函是《送澹西堂之海幢兼寄阿首座二首》诗:“见携孤策辞林鸟,知共何人上海楼。”释元觉《黄俊升大士招同雪槱和尚放舟海珠寺分赋》诗:“光摇碧渚连云汉,气漾春波撼海楼。”陈恭尹《寄易宣人》诗:“碧云芳草遍河洲,心逐归潮到海楼。”赵鹤随《游小金山》诗:“长安倦客幸归舟,笑上金鳌控海楼。”胡应麟《中丞滕公移镇越中寄讯》诗:“千山月色胡床夜,独奏梅花坐海楼。”这些诗句中的“海楼”不见得都具备临海之条件,若引申为临水是可以的。
李白乘舟顺流而下,势如奔马,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存在生成与看到海市蜃楼的条件,以比体论之,也与海市蜃楼关系不大。船过荆门,江面开阔,云气与江边楼房连缀在一起,构成眼前景物:“云生结海楼”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