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杜诗中的“笋根稚子”
(2017-04-24 14:27:52)| 标签: 文化 | 
探讨杜诗中的“笋根稚子”
笋根稚子,第一次如今还有印象的接触这个词,是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的杜甫《漫兴九首》之七:“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列位看官请注意,不是“稚子”。第二次见于《容美纪游》,内容是“竹鼬即笋根稚子以谷粉蒸食甚美然不恒得”。古文无标点符号,注者将其断句为“竹鼬即笋根,稚子以谷粉蒸食,甚美,然不恒得。”注释为“即,应为既。既者,食尽也。‘竹鼬即笋根’实指‘竹鼬食笋根’,稚子,贵胄子弟。”觉得莫名其妙,因为辞书注“既”字是:“既,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于是查了相关资料。稚子:“⑴幼子;小孩。⑵指胄子;贵族后代。⑶笋的别名。”竹鼬:“即竹鼠。属严形鼠科、竹鼠属。以竹的地下茎根和地面笋、嫩竹为食,因而得名。”仅此,仍然不能解决疑问。
先说杜诗的“笋根雉(稚)子”。大约从明清时代就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雉”和“稚”两种版本,(《全唐诗》为“稚子”)也作了两种不同的解释。雉,指小野鸡伏在竹林笋根旁边,难为人见;稚,古人也把笋称为稚子,《食笋诗》“稚子脱锦绷,骈头玉香滑”就是例证。(锦绷即笋壳)似乎都没弄错。
再看其他专著中的解释。惠洪《冷斋夜话》:“老杜诗曰:‘竹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并母眠。’世不解‘稚子无人见’何等语。唐人《食笋》诗曰:‘稚子脱锦绷,骈头玉香滑。’则稚子为笋明矣。赞宁《杂志》曰:竹根有鼠,大如猫,其色类竹,名竹豚,亦名稚子。’予问韩子苍,子苍曰:‘笋名稚子,老杜之意也,不用《食笋》诗亦可。’”吴垌《五总志》:“老杜诗云:‘竹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唐人《食笋》云:‘稚子脱锦绷,骈头玉香滑。’则稚子为笋眀矣。惠洪初不知此,乃于《冷斋夜话》引赞宁《杂记》谓‘竹根有鼠,大如猫,其色类竹,名曰竹豚,亦名稚子’,盖牵合也,便以为证,陋哉。闽中多此物,予在永福屡得食之,土人所贵重。但名曰竹豚,谓性嗜竹,初不与竹色相类,故当以唐为证。”否定了《杂记》所载,批评惠洪“陋矣”。
亦有明确肯定“笋根稚子”就是竹鼠的。张岱《夜航船·卷十七·四灵部》:“稚子,一名‘竹团’。喜食笋,善匿,不使人见。故杜诗有‘笋根稚子无人见’之句。”徐霞客在《游记》中也有关于竹鼠的描写:“形如小猪而肥甚,当即竹鼠也。笋根稚子今始见之,大者斤许,小者半斤。”《康熙字典·竹部》:“(又)鼠名。赞宁《笋志》:‘竹根有鼠大如猫,色类竹,名竹豚,亦名稚子。杜诗有所谓‘笋根稚子也’。”
综上所述,竹鼠亦名“稚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中国的古籍浩如烟海,本人涉猎不多,但其中的知识却无法估量。以《冷斋夜话》为例,田九龄《海棠》诗中有两句“君看自失渊材恨,别是昌州一种馨”,实在搞不懂其中的函义。后来在《冷斋夜话》中发现有“海棠无香,昌州海棠独香”一句则明矣。据此线索才发现出句的“渊材”(才通材)不是辞书中所注的“渊博的才能”,而是人名。彭渊材,北宋音乐家。博通群书,尤工乐律,曾献书于朝庭,而征为协律郎。他曾说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仅五事:一是鲥鱼多骨,二是金桔带酸,三是莼菜性冷,四是海棠无香,五是曾子固不能诗。后来得知昌州海棠独香,他一生憾事少了一件,喜不自禁,对昌州充满无限向往之情。杨万里《二月十四日晓起看海棠》诗:“渊材无鼻孔,信口道无香。”(该诗也是辞书中对“渊才”注释的内容)是对彭渊材的讽刺。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那么,杜诗中应该是“雉子”还是“稚子”呢?如果是“雉子”,“指小野鸡伏在竹林笋根旁边,还真不易被发现”,扯淡,不是看见了吗?如果是“稚子”,且释为“笋”,诗句就成了“笋根笋(子)无人见”,一代诗圣会这样组词么?也就与“无人见”搭不上任何关系了。还有一说,“稚子”是指杜甫的小儿子,真是天方夜谭。只有将“稚子”释为竹鼠,才会满足“无人见”的条件。竹鼠以竹的地下茎为食,也将竹笋和嫩竹拖到地下吃掉。被吃掉地下茎的竹子会枯萎,杜甫看到了枯萎的竹子,知道地下有竹鼠,就是看不见。所以,杜诗应是“稚子”,而“稚子”或“笋根稚子”就是竹鼠。那么,《容美纪游》中的那段话可断句为:“竹鼬即笋根稚子,以谷粉蒸食,甚美,然不恒得。”便顺理成章了。
以上拙见,请方家教诲。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