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听曹培英《十个关键词解读》有感
(2014-09-28 00:19:44)| 分类: 教育随笔 |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听曹培英《十个关键词解读》有感
曾多次在《小学数学教师》上读过曹培英的关于《数学课程标准》(2001版)10个关键词的解读,本周又一次听曹培英的关于《数学课程标准》(2001版)10个关键词的解读的视频,收获颇多。曹培英老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解读“数感”、“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五个关键词。让我对这五个关键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数感”的解读。查阅相关资料,追溯数感的源头,可以知道:
“数感”一词的英文表述是“number 
实验稿《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数感,但未对数感内涵做解释,而是采用外延描述的方式,提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2011版《课程标准》重新对数感的内涵及功能作了表述。“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数与现实的联系,对数感强调的是一种感悟。这种感悟是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感悟“数是对数量的抽象”,还应当反过来,让学生感悟“抽象出来的数与数量是有联系的”。
抽象的核心是舍去现实背景,联系的核心是回归现实背景。那么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结合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认识20以内、100以内的数时,可以对具体的实物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十、百等数的感觉。如对100的感悟活动。同样是100这个数,但是100粒黄豆与100匹马的现实感觉是大不一样的;再如:去市场买菜,带100元钱可能就足够了,但是要是购买房子,只有100元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现实生活的许多情况,人们需要感悟数与现实背景之间的联系,从而感悟并且判断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数所提供的信息。
二、结合数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对于运算结果也应当有一定的感悟或者说直觉判断,比如,应当能够直觉判断18加9比30大还是小,1/2加3/8大还是小等。
三、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
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密切相连,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数的感悟环境,也能让学生在数的认知上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发展学生关于数的思维。
如,设计结合火车票上的车次号设计了如下练习:车次号有两个含义,一是数字越小表示车速越快,1~98次为特快车,101~198次为直快车,301~398次为普快车,401~598次为普客车;二是单数表示从北京开出,双数表示开往北京,现在有一张车票的车次号为122,它能给你什么信息?这样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更是能让学生感到,建立良好的数感,对数字信息作出合理解释与推断是如此重要。
数感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更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既有“感”,又有“悟”。数感的形成是需要磨练和培养的。数感亦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从而提高每个人的数学素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