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智教育概念、特征、内涵及要素分析

(2025-03-05 18:11:45)

数智教育概念、特征、内涵及要素分析

1.数智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数智教育是指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数字思维、数字素养与智算技能及解决数智时代问题的数字能力为目标的交叉型 人才教育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数字能力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数智化转型影响深远,各个领 域都在探索建立基于数智技术的发展范式,需要人才不仅具备专业领域的 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数字思维、数字素养和运用智算技能创造性解决复杂 问题的能力。需要精准掌握数智化转型对宏观层面总体劳动力结构、中观层 面行业人才需求、微观层面工作流程和岗位能力要求的影响,树立以数字能 力为导向的人才培育理念。

  二是数智技术教育和科技伦理教育并重。数智化转型是经济社会的整体 转型,既需要技术的创新发展,也需要建立大范围的集体共识和共同行为规 范。数智技术发展在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复杂的伦 理挑战。数智时代下的科技人才培育不仅仅是技术和理念的传承,更是推动 技术和社会规范持续互动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应强调共同推进技术能力 培养和科技伦理教育,普及科技伦理知识,提升应对科技伦理问题的能力。 

  三是数智的培养和培养的数智化相结合。数智化技术的重要特征是多 学科交叉融合和应用场景牵动,更强调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既需要以建立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为牵引,培养具备数智化转型系统性思 维、能够将数据科学技能与专业领域知识紧密结合的科研人才;也需要积极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人才。同时,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也为更加智能化的培养体系、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内容和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提供支撑。

2.数智教育的内涵及要素 

2.1 以培育数字素养为基础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部联合印发《2022 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推 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发展数智教育,数字素养的培育是关键。数字素养是指数字社会公民学 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 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数字素养是一个人能够有效、安全和负责任地使用数字技术来获取、评估、创建和通信信息的能力。 培育数字素养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工作,更是为 了增强社会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 高等学校应该成为推动全民数字素养提升的关键力量,并以此为契机, 推动数智教育的变革和创新,通过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培养具备学科 知识跨界融合能力、沟通与协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研究解决能力、 团队合作意识、创意与创新性的数智时代新人。

2.2 以提升智算技能为抓手

  智算技能是数字素养基础上更高的能力。它是基于对人工智能的理解、 分析和有效使用数据的智能化能力。在数智时代,数据正成为一种宝贵的资 源,对于决策制定、问题解决和思路开拓至关重要。提升智算技能不仅有助 于个人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智算技能的提升需要从基本的数据处理技能开始,例如数据收集、清理和可视化。然后,个体需要学会如何运用统计学、数据分析工具(包括机器 学习与大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信息,还有 助于组织更明智地制定战略和政策。

2.3 以数据科学为核心支撑

  数据科学是利用科学方法、流程、算法和系统,从数据中提取价值的跨学科领域。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统计学、信息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 数据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实践,将成为数字化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数据科学将成为培养数智人才的核心支撑,要求数智人才掌握数据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业务分析、数据建模和应用、智能算法设计等 全方位的数据价值实现能力。

2.4 以培养具备数字思维与数字素养的交叉人才为目标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数智教育天然具有交叉学科特征,许多学科的最新发展都与数据和智 能密切相关。发展数智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构建与数智时代相适应的全纳、公平、高质量、可持续的终身教育体系,培养具备数字思维、数字素养与智算技能的数智人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