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济县历史名景

(2015-07-29 10:54:16)
标签:

武穴

广济

历史

文化

分类: 本会精神延安精神 一,坚定正

广济历史名景

 

诸葛亮祭东风处——象山寺象山寺位于武穴市田镇上郭村,背靠阳城山、面向江南的笔架山,寺庙右侧有祭风台,传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祭东风的地方;寺外还有守护象山的三个洞窟,即左为祖师洞,右为仙人洞,中为风水洞。这些洞穴均为山体石灰岩在自然风化水蚀的漫长岁月中形成,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寺前万里长江自西向东奔流不息,江上帆影渔舟,大小船只来往如梭,景象万千。

    龙表山古墓群表山古墓群位于鸡公岭村细许垸,面积300亩,汉代遗址,部分墓葬的封堆尚存,直径15-30米,高5-10米。北侧可见汉砖墓室,内有通道、耳室、前室、椁室,构成“十”字形,面积10.3平方米。

    挂玉山遗址挂玉山遗址位于武穴西郊下关村,3000平方米,新石器时代遗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石器有斧、铲、饼、环等;骨器有针;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可辨器形有鼎、罐、豆、瓮、盆、钵等。 

    汉高祖征英布避兵处刘季峰即阳城刘主山。清康熙《广济县志》载:“相传汉高祖征英布避兵于此,”清乾隆癸丑《广济县志》加按语说明:《史记、布传》载:“布西与上兵遇蕲西,是沛郡蕲县.后人误以蕲西为蕲春以西,而邑志因之,故称相传,”又民间亦传为东汉光武曾在此避难。

    柯家墩遗址 柯家墩遗址位于太平大祝村,面积18200平方米,遗址中的新石器时代遗物,石器有石奔,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素面,可辨器形有网坠、鼎等;商、西周遗物以夹砂红陶为主,少量夹砂灰陶,纹饰有绳纹、沟断绳纹、手指纹、回形纹,可辨器形有鬲、罐纺轮、豆把等,鬲足处饰有刻槽。

    大法寺镇灵泉洞灵泉洞:位于武穴市大法寺镇张秀九村、张秀九水库东侧,为一石灰岩天然溶洞,古为广济十景之一。旧《黄州府志》载:“石洞灵泉,在县治(梅川)南六十里山中,有岩穴,广三丈余,有七洞,深二十里,有灵泉。”洞口海拔70米,有泉自洞中流出,传说关云长之子关索曾在此洞用泉水洗伤,立见灵效,故名灵泉洞。

     石佛寺王家脑古墓群王家脑古墓群位于石佛寺蔡启常村,面积25000平方米,汉代古墓遗址,系砖室墓,有单室和带耳室的卷顶结构墓,砖有几何花纹图案,遗物有陶罐、五铢钱、铜剑、铜镜。

     楚江锁钥——红色渡口“红色渡口”在湖北省武穴市(原广济县)境内,它紧靠长江北岸,原来叫老马口渡口,位置在蕲州与田家镇之间,对岸江南是阳新县下山矶渡口。要说这个渡口,不过是万里长江沿岸千百个渡口中的、一般地图上找不到的小渡口。它地处三县偏僻边际,长江流过这里的两岸,山峦叠障,草木葱茏,江面又很狭窄,狭窄之处传说小船只飞摇船桨十八下,就可登上对岸。这一带据说古代就是兵家鏖战的地方,那江岸绝壁上,凿有“楚江锁钥”的大字,古朴遒劲的书法,自然是出自古代身手不凡之辈。

    石灰岩溶洞——双善洞位于山上村笠儿垴西侧,石灰岩溶洞。相传古时有一对仙男仙女常出入此洞,专施善福于人间,故名。洞门高2米,宽约1.5米,上方刻隶书“双善洞”字样。门外石壁8处刻有诗文。据传该洞有18个洞相联.

    宋时期甘霖寺——又名太子庙  甘霖寺,又名太子庙,位于武穴办事处大桥村,武穴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该寺始建于北宋时期,相传由大愿禅师主持修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以古石碑为记,至今尚存,但有残缺。“天王殿”,供奉弥勒佛及四大天王尊像;“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及阿难、迦叶;“地藏殿”,塑有地藏菩萨像;“观音殿”,上供观音菩萨;“念佛堂”,供有西方三圣,“太子殿”,供有盖天古佛、三宫太子(商朝时期)、樊哙王(西汉时期)、满架銮神(唐朝时期)诸等菩萨及斋堂等。

    太平东冲山明月峰——东晋鲍照读书处位于太平向宕村东冲山明月峰,面积15平方米,传为东晋鲍照读书处。读书台是将花岗岩石凿平而成,座北朝南。台南端有阴刻30厘米见方的“读书台”3字和石砚;台东侧有石亭,现已倒塌,其柱有浮雕蟠龙图案;台后侧有高约5米、宽约7米的沉积岩石6块,状若书本陈列案旁;左后侧即明月峰顶,有1米高、7米见方的石坪,传为当年鲍照踱步远眺处。清代张仁熙、金德嘉等均有诗文以记。

    三国时鲁肃屯兵处——鲁肃府鲁肃府位于田家镇东侧铁船山麓,紧靠长江,据传为三国时鲁肃屯兵处,附近有吴王庙、甘宁庙。 

     梅川镇西街杨家巷——浴佛井浴佛井位于梅川镇西街杨家巷内,又名清净井,佛教禅宗四祖道信出生时,用此井水沐浴,故名。 

    广济千年浴佛井从修缮一新的东门门楼进去,宽坦的街道变得越来越窄,于是在窄小处,有四五间破落的青砖瓦屋,砖木结构,二层楼式建筑,依稀可辨当年的店铺字号。

    石佛寺樊哙城遗址樊哙城遗址位于石佛寺胡罗玉村,面积75000平方米,西汉时期遗址。城为“凸”形,现存城墙遗址最高处4米,城内西北有一方形土台,边长约25米,当地农民称之为“梳妆台”,清康熙丁未《广济县志》载:“樊哙城在武山湖滨,世传汉高祖命樊哙征九江王黥布,筑此屯兵”。明弘治黄州府志称此为樊车城,为九江王英布所筑。另据清乾隆辛未《广济县志》载,樊哙城东约5公里处连城山南有女儿城,传为樊哙女儿所筑。

    田家镇仙人洞仙人洞位于田家镇余冲与大塘垸之间,石灰岩溶洞,南向,洞内向下倾斜,传说洞长数千米,现存长约200米,西北走向,洞内钟乳石千奇百怪,据清同治壬申《广济县志》载:“上下曲屈不知几里,而最后闻江上橹声,疑与隔江通。” 

    千年古塔---郑公塔郑公塔,在武穴市东北35公里的太白湖滨。相传为唐初一郑姓官吏所建,故名。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重修。位于郑公塔镇东约300米,塔系砖木结构,高19.74米,7级8角密檐式,用10余种型号的砖块和9种不同式样的瓦筑成。底层周长18.58米,墙厚1.05米,高3米,对角内空3.8米,成锥体形,内有3级木楼至顶,每级安有神像供祀,外墙正壁嵌有古朴花纹图案,各级由不同式样的琉璃青瓦铺盖,顶部耸立着葫芦形3级金属塔顶,有8条金属键分别系至8角,每角有吊铃,塔身青灰色,约20度倾斜。清同治壬申《广济县志》载,“因郑公者不知其名,宦居兹土,舍地建塔,名椿山塔,俗呼郑公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