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推理》教学反思
(2014-06-10 18:51:24)
但实际的课堂还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探讨的地方:
数学的课堂因体现简洁性。这次我在备课时不仅仅要考虑这节课的流程设计,体会更多的是教师语言的细致严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并起着足够的引导作用。比如我在教学探究“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时,就一句提问方式的转变,更有果效的引导学生从两种思维去得到两种结论,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所得信息,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再作适当的总结,这样就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从而又能得到有效的结论。
在教学中,我通过三个活动教学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通过“猜一猜”老师手中的乒乓球的活动,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先让孩子任意的猜,再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瞎猜”很难猜得到,启发孩子发现要想猜得准需要借助一定的条件,使学生感知并明确有依据的猜才有效。
接下来,通过简单的猜一猜游戏,给学生提供两条信息让他们猜一猜。我双手拿着不同的书,给学生一个提示条件:“我的右手拿着不是语文书。”让学生推理猜测。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我的双手分别拿着什么物体,并说清楚推理的方法。学生掌握猜的方法最后让同桌之间互相做模仿游戏。
接着,进行角色扮演。根据三条信息猜一猜。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体验简单逻辑推理的过程,使他们感受逻辑推理的魅力,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虽然本节课初步完成了教学计划,但在让孩子们同桌之间互相做模仿游戏,想尝试看学生是否有能力根据我给的语言提示模仿做一做这个简单的猜一猜游戏。然而在本节课中,我发现部分孩子的模仿活动是失败的。他们直接将自己一边手中的物体答案告诉给了同桌,不会使用相反的信息来给出提示条件。反思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我突然拔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活动没能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我能在让学生做模仿活动前,多几次示范,并让个别生单独模仿,那么学生对给出一个与实际相反的提示条件让同桌猜来设计“模仿游戏”效果会达到我的预期效果,让孩子们的思维随猜想轻轻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