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课时素养作业设计论坛》——数学组微论坛校级展

分类: 数学教研组 |

《课时素养作业设计论坛》——数学组微论坛校级
永中二小
2024年5月27日,教研组长严蒙蒙在校论坛做了《小学数学基础性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的观点报告。
1.依标扣本,把握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基础性作业的设计必须要符合课程标准中“了解、理解、掌握、应用”不同层次的要求,避免脱离课标,刻意增加难度。
2.学生视角,关注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 在作业内容和形式上追求多感官、多角度参与,突出一个“活”字,并且能够增加说理,呈现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
3.知识串联,重视知识结构与多元形式。基础性作业可以以多元的形式,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最终形成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小学数学基础性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我将从为何基础性作业设计 何为基础性作业设计 如何基础性作业设计 来展开我的观点报告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基础性作业设计呢,在2021年4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提出了如下10条要求,其中第二条和第四条明确指出要严控书面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读要求)因此,教师团队加强作业改革和建设,是双减之下,为学生“减负”的关键。
同年的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而这份文件的第六条特地提到,要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教师要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养导向的基础性作业。
因此,在小学作业改革的道路上,做好基础性作业的优化设计,也应当是我们每位一线数学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
那到底什么才是基础性作业呢?
(读课件)
基础性作业是基于课程标准,体现核心素养导向,针对全体学生共性要求而设计的作业。
同时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1、体现核心概念、掌握知识,2呈现学习过程,发展思维;3、指向核心素养,全面育人。基础性作业不是单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所需的基本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等,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除此之外,基础性作业还应发挥如下9项价值。
(读课件)
对学生而言,基础性作业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方法,形成知识技能,激发潜能,启发探索。这是基础性作业的智育功能。另外,基础性作业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渗透教育思想,这是基础性作业的德育功能。而对老师来说,可以根据学生对基础性作业的完成情况的反馈,发现问题,并诊断和改进教学。属于基础性作业的评价功能。
带着以上的思考,我们开始了优化基础性作业设计之路。首先确立了基础性作业的设计理念。
1.依标扣本,把握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基础性作业的设计必须要符合课程标准中“了解、理解、掌握、应用”不同层次的要求,避免脱离课标,刻意增加难度。
2.学生视角,关注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 在作业内容和形式上追求多感官、多角度参与,突出一个“活”字,并且能够增加说理,呈现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
3.知识串联,重视知识结构与多元形式。基础性作业可以以多元的形式,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最终形成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紧接着我们将数学课分为新授课、整合课和整理课,再用三个板块来说明:一、融教材习题于新授课堂中,习题减量又增效;二、融多元知识于整合课堂中,习题变型不变形;三、融结构体系于整理课堂中,习题变新不变心。接下来,我将针对不同课型,结合具体的课例来说说我们的一些尝试。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板块 融教材习题于新授课堂中,习题减量又增效
1.教材“重”练习再利用
我们都知道人教版每个课时的例题,都会编排多道对应的习题。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练习一为例,通过表格进行梳理,我们看到“练习一”中第1、2、3、6题同属于《分数乘法》单元第一课时的配套练习,对一节新课来说,要完成教材里的配套,加课堂作业本练习,存在量大、重复、费时弊端,按部就班的布置作业将不利于学生对新知学习的进阶式发展。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读课件(第一题和第六题同属于计算类,第二题和第三题都是解决问题,第二题和例题相似)。因此,我们在教材原有的习题基础上再利用,搭配课堂作业本进行合理分配,有效重组,把作业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将功能重复的习题分散利用不同时间段满足学习巩固新知的需求,从而形成少儿精的高质量基础性作业。
2.教学“重”难点再突破
3.学生“高”支点再延伸
第二板块 融多元知识于整合课堂中,习题变型不变形
1.单元视角整合:打破原有结构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相似的知识点在分开教学、分别练习时学生的正确率都相对较高,但是在知识点组合题组出现时又会一团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能适时的进行一些整合课堂的教学,实现从单一到整合从而打破思维定势。
例如四年级下册的《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我将它们设计成《加法、乘法结合律》的整合课,由于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都满足了结合律的三大特性:两组加数或乘数数据及位置不变;通过添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最终结果一致。因此,将这两个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在两者的对比下,学生练习效果更佳,学习兴趣更浓厚。
2.解题模型建立:提升探究能力
在学生充分探究了加法、乘法的结合律之后。布置一个作业:探究一下减法、除法是否存在结合律。在学生心中形成提出猜想——举例验证——观察发现的探究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生探究之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自己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消除质疑。
第三板块融结构体系于整理课堂中,习题变新不变心
设计多维度习题,单元结构可视化
我以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单元整理课为例,设计系列习题。给出一张A4纸,设计3个问题,1.……,通过……(读ppt内容)
本课将一张A4纸这个素材用妙、用尽,让单元知识点在逐层递进的习题中充实,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能直观感知知识结构,最终实现知识的串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