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课时素养作业设计论坛》——数学组微论坛校级展

(2024-06-19 14:16:00)
分类: 数学教研组
10.《课时素养作业设计论坛》——数学组微论坛校级展

《课时素养作业设计论坛》——数学组微论坛校级

                                           2024-5-27

永中二小

2024年5月27日,教研组长严蒙蒙在校论坛做了《小学数学基础性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的观点报告。

 

10.《课时素养作业设计论坛》——数学组微论坛校级展10.《课时素养作业设计论坛》——数学组微论坛校级展

10.《课时素养作业设计论坛》——数学组微论坛校级展10.《课时素养作业设计论坛》——数学组微论坛校级展

 严老师从为何研究基础性作业设计、何为基础性作业设计、如何基础性作业设计来展开观点报告。我们为何研究基础性作业设计呢?因为在小学作业改革的道路上,做好基础性作业的优化设计,也应当是我们每位一线数学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那何为基础性作业设计?基础性作业是基于课程标准,体现核心素养导向,针对全体学生共性要求而设计的作业。同时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1、体现核心概念、掌握知识,2呈现学习过程,发展思维;3、指向核心素养,全面育人。又如何基础性作业设计?

1.依标扣本,把握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基础性作业的设计必须要符合课程标准中“了解、理解、掌握、应用”不同层次的要求,避免脱离课标,刻意增加难度。

2.学生视角,关注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 在作业内容和形式上追求多感官、多角度参与,突出一个“活”字,并且能够增加说理,呈现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

3.知识串联,重视知识结构与多元形式。基础性作业可以以多元的形式,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最终形成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小学数学基础性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我将从为何基础性作业设计 何为基础性作业设计 如何基础性作业设计 来展开我的观点报告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基础性作业设计呢,在20214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提出了如下10条要求,其中第二条和第四条明确指出要严控书面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读要求)因此,教师团队加强作业改革和建设,是双减之下,为学生“减负”的关键。

同年的7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而这份文件的第六条特地提到,要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教师要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养导向的基础性作业。

因此,在小学作业改革的道路上,做好基础性作业的优化设计,也应当是我们每位一线数学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

那到底什么才是基础性作业呢?

(读课件)

基础性作业是基于课程标准,体现核心素养导向,针对全体学生共性要求而设计的作业。

同时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1、体现核心概念、掌握知识,2呈现学习过程,发展思维;3、指向核心素养,全面育人。基础性作业不是单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所需的基本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等,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除此之外,基础性作业还应发挥如下9项价值。

(读课件)

对学生而言,基础性作业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方法,形成知识技能,激发潜能,启发探索。这是基础性作业的智育功能。另外,基础性作业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渗透教育思想,这是基础性作业的德育功能。而对老师来说,可以根据学生对基础性作业的完成情况的反馈,发现问题,并诊断和改进教学。属于基础性作业的评价功能。

带着以上的思考,我们开始了优化基础性作业设计之路。首先确立了基础性作业的设计理念。

1.依标扣本,把握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基础性作业的设计必须要符合课程标准中“了解、理解、掌握、应用”不同层次的要求,避免脱离课标,刻意增加难度。

2.学生视角,关注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 在作业内容和形式上追求多感官、多角度参与,突出一个“活”字,并且能够增加说理,呈现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

3.知识串联,重视知识结构与多元形式。基础性作业可以以多元的形式,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最终形成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紧接着我们将数学课分为新授课、整合课和整理课,再用三个板块来说明:一、融教材习题于新授课堂中,习题减量又增效;二、融多元知识于整合课堂中,习题变型不变形;三、融结构体系于整理课堂中,习题变新不变心。接下来,我将针对不同课型,结合具体的课例来说说我们的一些尝试。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板块 融教材习题于新授课堂中,习题减量又增效

1.教材“重”练习再利用

我们都知道人教版每个课时的例题,都会编排多道对应的习题。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练习一为例,通过表格进行梳理,我们看到“练习一”中第1236题同属于《分数乘法》单元第一课时的配套练习,对一节新课来说,要完成教材里的配套,加课堂作业本练习,存在量大、重复、费时弊端,按部就班的布置作业将不利于学生对新知学习的进阶式发展。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读课件(第一题和第六题同属于计算类,第二题和第三题都是解决问题,第二题和例题相似)。因此,我们在教材原有的习题基础上再利用,搭配课堂作业本进行合理分配,有效重组,把作业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将功能重复的习题分散利用不同时间段满足学习巩固新知的需求,从而形成少儿精的高质量基础性作业。

2.教学“重”难点再突破

    课中基础性作业设计重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以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课中习题设计为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用转化的方法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是这样设计作业的为3个环节:(读ppt表格中的内容)1.给出一个一般梯形,请将这个梯形图形转化为我们认识的图形。2.比一比,说一说:在图形的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单击课件:众所周知学生的已有的计算图形面积的经验有,数单位面积格子数、剪拼、拼组等转化的方法。因此,将梯形转化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活动,学生显然有较高的参与热情,单击课件: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活动,可以经历有效的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学习过程,再次渗透转化的思想。教师再进一步给出3、读课件,教师提供的不再是具体的数据,而是有抽象的字母abh代替,这样设计的目的,一能够避免学生忘记为什么而转化,失去探究的意义。二能够抽象出梯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单击课件。既呈现了学生的学习的思维过程,还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数学的模型思想。

3.学生“高”支点再延伸

    以三下《认识面积》为例,我设计了是一题多元化的题。利用不同支点向更高层面的知识技能延展,(读课件 12题。)本题设计让学生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面积解决问题,从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入手,让知识在变中不断升级。既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为前20%的优生“加餐加料”,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板块 融多元知识于整合课堂中,习题变型不变形

1.单元视角整合:打破原有结构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相似的知识点在分开教学、分别练习时学生的正确率都相对较高,但是在知识点组合题组出现时又会一团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能适时的进行一些整合课堂的教学,实现从单一到整合从而打破思维定势。

例如四年级下册的《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我将它们设计成《加法、乘法结合律》的整合课,由于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都满足了结合律的三大特性:两组加数或乘数数据及位置不变;通过添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最终结果一致。因此,将这两个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在两者的对比下,学生练习效果更佳,学习兴趣更浓厚。

2.解题模型建立:提升探究能力

在学生充分探究了加法、乘法的结合律之后。布置一个作业:探究一下减法、除法是否存在结合律。在学生心中形成提出猜想——举例验证——观察发现的探究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生探究之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自己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消除质疑。

第三板块融结构体系于整理课堂中,习题变新不变心

设计多维度习题,单元结构可视化

我以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单元整理课为例,设计系列习题。给出一张A4纸,设计3个问题,1.……,通过……(读ppt内容)

本课将一张A4纸这个素材用妙、用尽,让单元知识点在逐层递进的习题中充实,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能直观感知知识结构,最终实现知识的串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