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学年第二学期科学教研组总结

(2023-06-25 16:30:57)
分类: 校本研训管理制度、计划总结

2022学年第二学期科学教研组总结

2022学年第二学期的教学进入尾声。回望本学期,科学组以校教研主题“践行学与教的变革”为中心,确定了本学期组内的教研主题——“践行学与教的变革”围绕研修主题开展教研活动在区团队赛课、校本研训课堂的推动下,通过名师引领,我们组顺利开展了集体备课、课例研讨课例观摩、项目化展示等校本研修活动。下面对本学期科学教研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 践行学与教的变革

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密切关注学生学科探索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在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要素和内涵的过程中,设计好一个个活动,提升教学设计的品质,使学科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在学生活动的整体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提升学生 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明确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分析和围绕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核心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要结合探究要求和内容特点来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并严格按照这些目标直接指导、规范各个活动的设计与展开。

二、共同研磨一个课题 改变教师行为

本学期科学组一共研磨了两节科学课堂在团队磨课过程中,科学组成员们都获得提升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机会。课例研讨在精不在多,课例在展示前,我们科学组成员都会反复多次研讨课堂的细节,挖掘课堂亮点,就像打磨一块璞玉一样,打磨这届课堂。每位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课例研讨,教研氛围浓厚。集体备课中关注探究活动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组内老师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教学建议。凭借着教研组扎实的常规活动和团队教师的智慧完满的完成了晒课任务。

2022学年第二学期科学教研组总结
  20234月,为助力教师成长,怀揣着对科学项目化学习的殷殷期待,科学成长课堂教研活动在电教室开展。本次活动分三个议程:课例展示、磨课阐述、课例研讨,全校老师参与此次科学教研专场活动。通过本次推进项目化学习科学教师们共磨一节课,通过这个课例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

2023年3月23日,潘茜茜老师执教《厨房里的物质变化》。课后,科学组的成员们一起对这节课进行头脑风暴。我们认为,在这节课中潘老师创设了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观察现实中的现象,再帮助学生总结精炼观察到的信息。并且,在真实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现实性,即是否契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劣构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还原现实生活;吸引力,是否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以项目化学习的形式开展日常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能更有力地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在未来社会能够进行有效合作、沟通、创新,并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科学组将持续深入地开展项目化学习的研究,积累经验、提炼成果,在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实践智慧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2022学年第二学期科学教研组总结

三、师生共赢,收获硕果累累

辛勤的付出,也不负众望的收获满满。本学期科学教研组在教科研方面获得了可喜的佳绩。

教师姓名

奖励内容

等级

钱丰雪

教研周课堂评比

校二等奖

上官李娜

四微研修:“双新”背景下校本教研模式的转型与实践

区一等奖

上官李娜

精品课程:跟着教材做微项目

市二等奖

潘茜茜

儿童立场:小学科学高段项目化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区二等奖

潘茜茜

假期素养作业《寻味温州》

区二等奖

潘茜茜

小学科学项目化作业表现性评价的有效策略

区级讲座

潘茜茜、上官李娜

小学科学项目化作业表现性评价的有效策略

省级课题

上官李娜

永中二小项目化学习成果提炼与分享

区级讲座

上官李娜

市级教坛新秀

市级荣誉

当然我们在学生发展方面也没有停止,牛轰轰科学社团在本学期开设了多堂拓展性课程,这也将是我们接下来要进一步设计的精品课程之一。科学组在辅导学生方面也收获满满。

指导师

学生姓名

奖励内容

等级

潘茜茜

韩雨芯

艺术节剪纸

区一等

潘茜茜

黄靖雯

艺术节剪纸

区一等

潘茜茜

项右

立体造型

区一等

钱丰雪

王展画

龙湾区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

区三等

钱丰雪

王展画

数字创作

区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