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检乒老师上课《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教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
教师备份材料: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
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
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2、用多媒体或MP3播放器播放班德瑞音乐《清晨》。
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3、睁开又眼,谈谈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吸进了什么。
方案A:如果学生能回答出“空气”,则顺利地引出课题。方案B: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来,师可引导:是不是感觉有一股气从鼻子吸入,科学上把这种气叫做“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二、我们知道的空气
1、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课本P75气泡图中。(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引导启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可以运用你的各种感官来感受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再想想,除了在教室里,你还在哪里也感受到了空气。没有空气,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学生说,教师运用实物投影或小黑板整理归纳。
→引导学生观察气泡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三、空气存在吗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但是口说无凭,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2、师:可以利用你们带来的工具(透明塑料袋、玻璃杯、吸管、气球等)思考看看。
→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一个装着水的水槽,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每人选择自己方法向另外三人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组员认真听讲解,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
(适时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并请学生试着举例。)
四、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2、全班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利用课件或小黑板出示维恩图,与学生交流。
3、探究空气比水轻
师: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
说一说你是怎样证明的?
如空气的流动
①师:水能流动,空气能流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动手画一画风。
③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一、
总结与延伸
1、
回到课前的气泡图,看看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之前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吗。
2、
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再去探究?
季裳裳教师评价
“空气”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它看不见、摸不着的基本特点学生已经掌握了解了一些,这些方面的教学何老师首先让学生呈现他们的原由知识,这些知识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再通过一步步的验证去体验,在他们的亲身体验中,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使本来抽象的知识变的非常简单。学生感受空气存在的同时。接着,让学生举例证实空气的存在,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也就是让他们用这个方法使原本空气这一无形的物质看得见了,同时、通过视频展示使学生了解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学生掌握了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也了解到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整节课,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探究,探究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使学生获得了无穷的知识与乐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何老师上课的思路:本节课共有三个大环节:1、让学生谈以前对于空气的认识和了解,完成气泡图的填写;2、学生想出多种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于塑料袋中;3、空气和水的比较,完成维恩图的填写。
在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谈对空气的认识和了解时,由于时间少,对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不够,本来以为学生能够填写出来,结果汇报时学生不愿意举手,对于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的成分、与动植物的关系等几个地方填写出来后,其他的两个空填不出来,在这里应该引领学生共同完成气泡图,并注意各气泡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太不沉着,缺乏随机处理课堂的灵活性,把这个气泡图空着就进行下一个环节了。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捕捉空气进而证明空气存在,这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知道证据可以是感觉到的,也可以是看到的,何老师特意为他们准备了很多材料,想帮着他们完成,在实验中学生充分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