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研究】立足史料实证探索远古传说中的历史

(2020-02-23 17:13:58)
标签:

史料实证

远古传说

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

教育

【教学研究】立足史料实证探索远古传说中的历史

立足史料实证探索远古传说中的历史*

——以七年级上册《远古的传说》一课为例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领域中的具体化,它指的是学科教育教学在潜移默化之中,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所锻造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以及正确价值观。就历史学科对学生的教育而言,就是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关键成就。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史料实证是其他四个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和方法,它指的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助于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因为“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离不开史料教学,但史料实证并不等同于史料教学。史料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史料实证素养指的是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能力,一个侧重于教师的教,一个侧重于学生的学。无论如何,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史料的解读与认知、史料的选择与运用、史料的探究与辨析等,都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也因此对教师、对课堂、对教学设计和课程理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义务教育课程目标包含着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要求。

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认识本身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去伪存真的过程。由于学情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上,应该是一个由低到高的、逐步提升的过程。

笔者在七年级上册《远古的传说》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略有粗浅尝试,在此求教于方家。

 

一、基于学情的史料解读与认知是前提条件

面对刚接触历史学习的初一学生,引导他们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材料,并区分材料的不同类型,如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实物材料、实地材料等,并且能够表现出对所提供的文献史料的理解,通过化石、遗址、神话传说等多途径感知历史,合理想象历史场景,培养史料实证意识,这是最基础的要求。

初一的学生对历史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对史料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同时也很难理解晦涩难懂的史料。因此,史料选择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对史料的解读,更是教师史学素养的体现,需要老师精选、精读、精解史料。

神话和祖先传说,是文字出现以前,人们以口耳相传的方法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历史”。神话是远古居民根据想像对自然事物(包括人类自身起源)的虚构,而祖先传说则是他们对自己历史的“认知”。文字出现后,这些内容被后人记录下来,成为古史传说。我们在了解、讲述这些神话传说的时候,要学会从荒诞、离奇的故事叙述背后,找到其蕴涵的丰富的历史信息。

材料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

                                      ——《论衡·谈天篇》

材料二:大约在全新中期以后不久,最可能是在5 000~4 000 a B. P.,冀中平原、白洋淀流域区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灾害。……通过历史地貌的研究,白洋淀最终形成可能与一次陨石雨撞击有关,而且撞击事件发生的时代为距今并不太遥远的全新世中后期。……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灾难更可能对当时的地理环境和史前文化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王若柏、苏建锋:《冀中平原历史地貌研究与白洋淀成因的探讨》,《地理科学》,20088

4000多年前的白洋淀地区,发生了一场巨大的陨石雨,这与女娲传说中其生活的年代与地点十分吻合。时人面对这场无法解释和规避的灾难,只能盲目的相信是天塌了,更幻想有一位无所不能的天神出现,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女娲补天”的故事应运而生,而人们之所以幻想的是一位“女”娲而不是一位“男”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女性在社会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所处的时代应为母系氏族时代。

秦汉初期,女娲补天与共工大战仍然是两个独立的神话故事。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谈天篇》利用“共工怒触不周山”为背景原因,完善了“女娲炼石补苍天”的细节。至此,女娲补天终于演变成了一则救世神话。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背后,有其真实的历史线索,从荒诞的传说故事中,我们不仅能寻找到当时的历史信息,也能在神话故事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

老师对史料精准的解读与分析,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史传说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培育初步的实证意识,并能做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只是为学生史料实证的培养提供指导,实证素养的培养还离不开学生的理解、迁移和模仿。鉴于此,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分析“后羿射日”与《淮南子·本经训》所记载的“……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之间的联系。

二、基于目标的史料选择与运用是重要途径

美国学者唐纳德·汤普森认为,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筛选和精简资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精选的史料展开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突破重点难点,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与提升,科学达成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标准对第三课《远古的传说》的基本要求是“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教材以“炎黄联盟”“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的三目内容。综合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排,我们不难发现,《远古的传说》一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古史传说的认识,理解传说与神话并非信史但有蕴涵丰富历史信息的道理,并能初步掌握从一些传说和神话中提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方法,领悟传说与神话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

鉴于此,本课试图构建这样的核心教学目标:通过讲述神话传说故事想象远古的生活,初步学会从神话传说中提炼具体的历史信息的基本方法,感悟神话传说的巨大价值与魅力。

材料三:“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首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

材料四:“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

——《帝王世纪》

材料五: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史记·五帝本纪》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的出生,充满了玄幻的色彩。从受孕到孕期,从发育到成长等,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科学的。然而从炎帝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历史传说可以得知,炎帝生活在母系氏族时代。“人身牛首”的长相也很怪诞,但是却可以推断出炎帝所在的部落应该是以牛为图腾崇拜的。从材料及传说中我们发现,黄帝的出生虽玄幻,但是他的父亲是清晰的,可见黄帝生活的时代已经由原先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材料六:……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逸周书·尝麦》

材料七: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八:“西至空峒,北过涿鹿, 东渐于海,南浮江淮……长老皆往往称黄帝……之处。

——《史记·五帝本纪》

蚩尤大败炎帝,炎帝转向黄帝求助,引起黄帝、蚩尤的涿鹿之战。战争中,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三夜,黄帝之臣风后发明指南车,才得以冲出大雾,黄帝最终赢得了涿鹿之战的胜利。蚩尤是九个亲属部落结成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勇武善战,武器装备先进,这些传说中有真实历史的影子,今已从考古学中得到证明。近代环境考古告诉我们,距今50004000年左右是自然环境又一次大变化时期,不断升高的气温,持续不断的冰川融化与降雨均骤然停止。距今5000年前后,从辽东半岛到长江三角洲都留下海退的遗迹,以后,距今4700年开始又发生了小的波动。涿鹿之战中,那些被巫术呼唤来的暴风雨及其后的干旱,正与气候由平稳到发生波动的情况相合,可见这些神话确实浓缩了对过去的回忆。

阪泉之战发生于神农氏时代之末,由原始农业的发明所开创的全盛时期氏族制度早已走向衰落,为物质利益而进行的战争日益增多。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战争,首先是亲属部落联合在一起,结成联盟,进而又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黄帝、炎帝部落间的阪泉之战,文献记述的熊、罴、豹、貙、虎和雕、鶡、鹰、鸢并非真的猛兽飞禽,而是各部落图腾的名称。

阪泉之战以后,黄帝、炎帝走向联合,连同分别从属于他们的一些部落结成联盟,又与居住在东方、南方的部落逐渐交融,相互通婚、繁衍不息,形成了超越亲属部落联盟的新型联合体的雏形,形成了华夏族。人们将炎黄二帝尊为始祖,自称为炎黄二帝的子孙。

逐渐的,炎黄子孙就成了汉民族的代名词。后人祭拜炎黄二帝,也成为了认祖归宗的一大仪式和心灵皈依。从有史记载的最早祭祀黄帝的战国初期秦灵公,到后来的秦皇汉武,再到后来的朱元璋、康熙等,近代的孙中山、毛泽东等领袖,都有前去祭祀炎黄的虔诚和经历;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也把祭祀炎黄当做一种认祖归宗的方式。

从传说故事里可知,当时我们已经拥有了原始音乐、原始农业、交通工具、文字雏形、医药、宫室、集市、衣裳、族群、制度等,可见我们的祖先已经逐渐走出蛮荒,逐步走向文明。围绕着核心目标所选取的炎帝、黄帝有关史料,准确突破了部落联盟、炎黄子孙等历史概念。同时这些传说故事,还凝聚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传承,对我们今天研究传说时代的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信息,彰显了时代的文明曙光,凸显了传说故事的价值与魅力。

 

三、基于素养的史料探究与辨析是核心方法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由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炎黄二帝传说等知识内容构成,前后按照历史想象、考古发掘、古史传说的逻辑顺序,围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而展开。教材试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如文字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初步掌握各种历史载体的特征,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合理的历史想象,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历史证据意识,初步培养和形成史料实证素养。

李晓风老师认为:“史料实证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考证史料的真伪;二是用史料来论证历史认识、历史观点的正确与否,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历史课堂教学中,对于史料的研习以及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更要侧重于对史料所展示出的认识、观点进行理性思考和批判认知。

以本课关于炎黄时期的发明创造为例,教师先以图表归纳的形式展示出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分析。

图表展示:

人物名片

人物

炎帝

黄帝

职务

部落联盟首领

部落联盟首领

称号

神农氏

轩辕氏

发明创造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完成表格的填写。炎帝和黄帝为华夏族早期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当时百姓的农业生产以及衣食住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也受到了人们的尊重,被称为“人文始祖”。然而,发明创造是一件艰巨的事情,就是在今天十分丰富的物质条件和知识储备的前提下,要完成一个发明创造,不仅需要凝聚太多的智慧,更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更何况远古的蛮荒时代?炎帝、黄帝二人就算真的智慧过人,也不可能独立完成如此多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更多的是炎帝和黄帝所处时代的老百姓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创造出了许多推动时代进步的发明,由于年代久远、姓氏不可考等因素,因此后人将这些发明创造都归结于炎帝、黄帝名下。

材料九: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舜亦以此命禹。

——《论语尧曰》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天下之政,政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

“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禅让,指古代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人,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禅让的方式是和平、民主地推选,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的思想,有利于部落联盟的团结,协调社会生产。

但是,学者对禅让制度的真实性也存在很大的质疑,因为对禅让制度阐述最多、记载最多的都是儒家著作,这与儒家所宣扬的“德”是有密切联系的。部分学者认为,禅让制度是儒家虚构的,其实禅让的背后是部落之间力量消长在政治上的体现,是上古政治舞台上部族政治激烈角力的结果,目的是让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有机会分享最高权力。

材料十: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史记·夏本纪》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山海经·海内经》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百姓遭殃。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心血与体力治水13年,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

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至前22世纪,北半球气候大幅降温。文献记载舜派禹伐三苗时,“夏有冰……五谷变化”,气候异常。公元前22、前21世纪交替时,气候转暖,游牧文明逐渐转向定居的农业生产。温度上升加速了冰川的融化,北半球许多河流的中下游聚居区域发生洪灾。根据地质学研究,黄河在公元前2050±150年有过一次大变道,由东流(山东入海)转为北流(河北、天津入海)。这次洪水泛滥影响到中下游诸多互不相干的氏族部落,治水需要一个诸族听命的中央权力来指导,于是鲧、禹被举荐。他们来自洪水影响相对小的中游地区。治水成功后,夏后氏不仅没有放弃非常时期授予的权力,反而集中权力建立王朝。

文献归结鲧治水的失败在于堙障,而禹的成功在于疏导,但是堵障洪水是一贯的抗洪举措,不至于使鲧被殛死。疏通九川,开辟九州等浩大工程非人力所及,这种千年一遇的大洪水即便在现代也难以控制,很难相信禹是仅靠疏导河流制服洪水的。大禹在位时,气候好转,季风降雨正常化,植皮恢复,各大河流完成改道,洪灾自然也随着气候的改善而减少,这可能更接近于事实。鲧禹治水的整个过程,改变了黄河中下游文明的格局,为中国进入国家文明提供了契机与条件。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与落实,始终离不开教师对史料的正确的研习和精准的运用,始终离不开教师通过问题情境推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有效学习。设计这一课时,基本立意就是引导学生树立“古史传说不是历史,古史传说中有历史”的历史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古史传说除了有基本的史料价值外,还有文化传承,还能彰显文明等价值,课堂结构围绕“拾趣悟传说、大家讲传说、传说有价值”展开。引导学生知道古史传说及其特点,掌握历史真实与古史传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进一步感悟古史传说的价值,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发挥历史想象,还要有一定的历史认知和辨别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古史传说故事的储备,这对初一的学生,特别是才只有两节课的历史专门学习的初一学生来说,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需要设置多个问题梯度,同时还要有详细的教师讲述环节,避免学生陷入未知的迷茫之中。同时,本课在设计时,也主要基于古史传说故事这一特点,让课堂在古史传说故事中行走、在游戏中行走、在思辨中行走……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内涵就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引文注释



*本文系东莞市教育科研精品课题“初中历史体验式探究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pkt17013)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

[]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李晓风.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些疑惑和商榷[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6.

备注:此文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年第7期,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9年10月)。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