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枪舌剑】立论陈词:知人与自知哪个更难?

标签:
校园辩论赛立论陈词知人易自知难自知易知人难认识论校园 |
分类: 校园生活 |
http://s5/mw690/004bKq2fgy6HgTAv3tq14&690
谢谢主席,各位老师,对方辩友:大家好!
自知与知人的命题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外传》。知指的是比较深入、全面地了解,易指的是相对容易,但不代表唾手可得;难指的是相对困难,但并不代表无法认知。自知易指人能比较容易深入、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表现;知人难指人不太容易深入、全面地认识他人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表现。
自知的途径有自我反省、自我观察、从实践中获得,还能通过他人评价、集体评价,正确的认识自我。如果一个人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就注定他更加难以正确认识世界。而知人受认知方法、认知能力、人生阅历等条件的限制,既有客观的障碍、也有主观的失误。因此我方坚定地认为,相比知人而言,自知相对容易,知人难度更大。理由有四:
第一、从认知的深刻性角度看,自知是一个深入内心的分析过程,往往能对自己的内心作出更深入的剖析,而且对自己的思想有明确的感知。“知人”只能通过倾听和观察,具有间接性。由于受交往深度和广度的影响,容易出现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
第二、从认知的真实性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内隐性、人的行为具有多样性、易变性、表演性等。人类时时刻刻处于内与外、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之中。人们会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像变色龙一样掩饰自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导致“知人知面不知心”。
第三、从认知的发展性角度看,人在成长过程中思想行为具有阶段性,而人本身可以较为容易地随着内心的变化而改变对自己的认知,但知人却要等到他人行为外露,才能为人所知,因此,知人存在滞后性。古有陈世美,抛妻弃子附东床;今有刘志军,贪赃枉法陷囹圄。而他们曾经都是妻子心中的好丈夫,人民眼中的好公仆啊。
第四、从认知的艰巨性角度看,知人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程。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知人要先看人以往的言行、过去和历史,还要观其经历的途径。最后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路遥方可知马力,日久才能见人心。”
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世上万般皆可恕,唯有错知难回头。”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自知易,知人难!
第一,从受认知规律影响的程度看,自知难于知人。个人的认知能力,受个人学识、阅历、智力等的影响和制约,自知只能通过的自我反省与思考,再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升华才能得出,自知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受自我认知能力的制约。而在知人方面,我们社会上有良好的道德评价体系和相对完善的评价标准,对他人的认知可以通过现有的评价体系间接得到科学的判断,可见知人的途径比自知要多,同时受自身认知能力的影响较小。
第二,从受人性特征影响的程度看,自知难于知人。泰戈尔曾说:“你看不见你自己,你看到的只是你的影子。”自知往往受到主观意识的制约,人性本身的自卑、自大等心理因素,往往成为制约自我认知的阻力,难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就算通过外力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往往由于自身的惰性、虚荣以及思维惯性等,放弃了对自我的理性认知。而知人受认知客体自身人性弱点的影响较小,更容易得出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
第三,从受外在因素影响的程度看,自知难于知人。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关系和地位往往让人无法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认识误区。而“旁观者清”的良好观察角度,让观察者能够跳出“当局者”的环境,冷眼旁观,客观知人。
白云千载空悠悠,在灿如星辰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在史书与传记中与古人神交如斯,却又在辗转反侧中思索“我是谁”的命题,我们在英雄和榜样的指引下壮志前行,却也在荆棘满地的路上不断反思自己的长短优劣,我们总有对他人一探究竟的欲望,却很难有曝光自身弱点的决心和勇气。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可见自知是需要怎样的智慧和勇气。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知人易,自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