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居秋暝》课堂思路及反思

(2007-12-09 20:39:00)
标签:

杂谈

 

《山居秋暝》课堂思路及反思

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中学   张广银  225800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教授本课的经典案例也很多,为此,我在本课的学习中采用了以下三步:

一、读

1、意读  读准字音,读对节奏。以个体朗读为主,主要是为发现错误,便于校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莲动//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

2、情读  该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山中旖旎风光,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用轻快的调子诵读。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美读  指导学生模拟王维的形态和神态来演读该诗,从步履闲适中初步感知人生的静空。

二、写

1、直译  根据诗歌的结构和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直译出诗歌的内容,注意符合“信、达、雅”的基本要求。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利用黑板板演的形式来外化学生的学习思维。

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2、美构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要求学生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进行美构,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秋日雨后,山显得空荡荡的,仿佛尘世间的一切嘈杂都随着秋雨渗入土中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银色的月光仿佛瀑布般一泻千里,却缓缓地落到地上,柔柔地将一切包裹住。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了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总被雨打风吹去。真的好想效仿陶公,种豆南山,采菊东篱,醉卧山间。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三、悟

1、本悟  针对文本中的知识重难点,设计三个问题,用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感知文本。

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⑵、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上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同时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⑶、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其实这是诗人借《楚辞·招隐士》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2、展悟  就是拓展提高,针对文本中的思想提出一两个较有思辩的话题,让我们的学生进行深度对话,进而提升我们学生的思辩能力。如:

隐居是不是逃避?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话题,“入世”与“出世”很难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起孰优孰劣,但为了能给我们的学生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我们还是从肯定“入世”这个方向来引领我们的学生。如: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山野是一种淡泊名利的清新淡雅之气,但细细思索,却多少有些逃避世事的味道,隐居山野不问世事有利于自己的修身养性,但将自己的满腹经纶付与山水花鸟未免可惜?对比于陶渊明就有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其一生屡遭贬谪和磨难,却仍然在官场上奔走游离,既孑然自身又奋然前行,为的是用自己的一身学识和才华解决天下之忧、民众之忧。

课堂设计思路说明及反思:

对于《山居秋暝》这首诗的资料,用百度搜索一下,用时0.019秒就可以找到相关网页约102,000篇,可以说扑面而来。那么,怎样引领学生来学习这首诗?传统的做法是读,然后是一句一句的解释,最后是抓住诗中要点进行鉴赏,布置作业写一段赏析性的短文。这未尝不是一个办法,但我认为这样做,前面太实,后面又太空,学生最终会没有所得。于是我设计了上述“读、写、悟”三个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在一个可流入大海的河床上流淌。”同时指向于写,强化学生写的能力,“写有助于说清楚,说有助于想清楚。”也可以外化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中不当之处进行有效地显性地校正。

当然,在课堂行进中,这三个板块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独立单元,根据教学需要,我们也可以这样设计:意读—直译—情读—本悟—美构—美读—展悟。不过整个课堂实践下来,总是显得时间有点不够,特别体现在“美构”这个环节,学生成功的比较少。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停地投入,不停地训练,千万不要认为难而让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停滞不前。总之,任何一堂语文课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一些实实在在的收获,一点思维情感的提升。让我们的课堂能够朝着“授受知识、发展能力和润泽精神”三个方向迈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