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丁玲作品的语言特色
(2016-04-07 21:52:15)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学文笔 |
浅谈丁玲作品的语言特色(一)
初读丁玲作品是我高中那会,痴迷于散文的我,无意间在书店看到丁玲的《我是一颗小草》,这是一本感悟名家经典的散文的著作。拿起这本书,我便如痴如醉的读了起来。书中“我的自白”让我对丁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因此开始对丁玲的风格有了兴趣。都说“识其文,知其人”。于是,我就开始阅读起了丁玲的作品。因为作家的风格最直接,最明显的地表现为作品的语言风格。同时,对于作品中的语言特色的了解,文章的表达表达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此,我们不能对丁玲所有的作品的语言进行分析,但是对于她的《梦珂》、《苏菲女士的日记》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些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相应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首先,丁玲的一些作品中有相关的语言可以突显出她那种大胆而“细密”的文学风格。这种文风明细的体现在她对语词的运用,语句的表现形式和语句富有艺术性之上。在其代表作《苏菲女士的日记》当中的第四段在描述主人公苏菲在面临生活境遇的那种苦闷的心情,作者在这一环节反复的采用了“生气”一词。我们都明白在一篇文章当中是很忌讳使用频率高的词,更何况是在这仅仅篇幅不长的段落中尽然出现了五次。然而,在这里,则是能更好的展现出来作者大胆细密的文风。
《秋收的一天》在丁玲的这篇文章当中,我们同样能看到作家不仅在注重语词的选择,而且更加注重语句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性。作者对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的细微描写,以及环境的描写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洒满了月光的院子里,一团一团的人围坐着......宇宙在等着,等着太阳出来,等着太阳出来后的明丽的山川,和在山川中一切生命的骚动。”文中大部分的看起来是繁杂的长句,细细品读起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丰富的内涵。文中大篇幅的环境描写,正是当时人物的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大的社会背景。文中作者无拘无束的表达手法,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除了是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需要,更是作者语言作品风格的主要诠释。
众所周知,要想使得语言富于艺术性。。最常用的手段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从小学阶段我们就开始学习修辞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那么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夸张,设问等等。翻开丁玲的作品集,尤其是她的散文集,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修辞手法的运用。《魍魉世界》中,我们看到作者采用了不少的设问和反问,体现出了作者她在以坦诚的心扉,倾诉了解放前在南京敌人监狱三年的囚徒生活和解放后在北大荒十二年不幸的遭遇。《苏菲女士的日记》一文中采用了多种的修辞手法相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出了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代表的人物形象及精神面貌。同时,在她的很多作品中,我们还看到丁玲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当中的拟人手法,这种手法在能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突显出作家柔中带刚,大胆细密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