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我们遵守规则教学设计

(2013-10-12 21:12:1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案例

《我们遵守规则》教学设计

【授课题目】我们遵守规则

【教材分析】《我们遵守规则》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

元主题四,本主题主要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规则的意义,并通过

自我反省,养成遵守规则的态度和习惯。这一课题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

际,教科书展示了学生学习、生活中与规则有关的照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通过列举学生“跳绳”“下棋”的事例,引导他们从自己喜欢的游戏中找规则,

从而直观地建立起规则的概念,帮助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具体化、生活化。此

外,教科书还通过展示班级、学校、生活中各种各样遵守规则的情境,如上

课时聚精会神地听讲、值日生按时搞好卫生、楼内慢步右行、进校时主动向

老师问好、过马路时应看好信号灯等,帮助学生认识规则存在的普遍性和重

要性,懂得遵守规则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安全。在观察、分析、联系

实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学情简介】学校生活有规则,在我们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规则是必不可少

的,只有遵守规则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通过谈话交流,我了解

到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最初阶段的规则意识。学生能够主动发现社会、学

校、家庭中普遍存在着的各种规则现象,但是由于学生年龄特点所限,绝大

多数孩子没有理解规则的必要性。因此,让学生知道规则的重要性,知道规

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明白“规则无处不在”是十分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1、感受学校生活有规则;从小养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培养社会责任感。(体现主体性)

2、树立规则意识,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学校规则内化。

3、能够积极用各种办法搜集、整理学校生活中的规则;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自己调查的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

2、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学校规则内化。

【教学方法】

1、把自主学习引入课堂教学,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景与氛围。

2、开放课堂教学情景。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规范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师生活动)

阶段目标

课后反馈

一、     游戏导入,

感知规则。

 

 

 

 

 

 

 

 

 

 

 

 

二、启发引导,了解规则。

 

 

 

 

 

 

 

 

 

 

 

 

 

三、联系实际,内化规则。

 

 

 

 

 

 

 

 

 

 

四、研究假设,提高认识。

 

 

 

 

 

 

 

五、情感升华,总结延伸。

 

 

 

 

 

 

 

 

 

 

 

 

1、做游戏:选男生三人,女生两人,给女生发的物品是沙包,给男生发的物品是乒乓球,在没有讲明规则的情况下进行游戏。

 2、师:同学们对这次比赛有什么看法吗?你们为什么觉得不公平呢?我们怎样才能使这个游戏公平、合理地进行呢?

 3、按照同学们制定的游戏规则,重新比赛一次。

 4、师小结: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它是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的要求,否则,游戏就进行不下去。

(板书:规则)

1、教师播放学校规则的图片。

 

2、学校生活有各种各样的规则,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里面就有很多规则。课前,老师请咱班同学以小记者的身份参加一项调查活动──“学校规则面面观”,调查咱们学校有哪些规则。小记者们,先相互说说你们的调查结果吧。

 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则》,出示相应图片和规则。(板书——学校生活)

1、师:请同学们对照行为规范表,想想自己哪些规则做得好,并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1、师:游戏时间到了,每个小组可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游戏来玩。

 2、师:怎样才能使游戏顺利、公平地进行?

 3、 老师采访学生。

(板书:遵守    有序 快乐)

1、师:假设有一天,大家都不遵守学校规则,学校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对每个同学可能有什么影响。

2、(出示课件)向学生介绍一个人踩人事故。

3、师:看到同学们严肃的表情,知道大家心里一定都不是滋味,为什么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呢?

 

 

1、小朋友,你曾经有过不守规则的行为吗?你知道我们身边的同学有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吗?请你当回“规则小天使”,把你的“温馨小提示”写在卡片上, 送给自己或同学,提醒自己或同学今后要怎样守规则。

 

 

2、看了“规则小天使”对自己的提醒,同学们,你以后要怎么做呢?

 

3、总结。

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作为切入点,在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积极探索,了解规则的重要性。从无规则的混乱到有规则的公平、合理,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规则概念”也在学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了。

 

 

 

 

 

 

 

 

 

 

 

通过学生各种途径地调查,及同学间的交流收集得到的各种规则,这时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规则在学校中的每个角落。

 

 

 

 

 

 

 

 

 

 

 

 

 

以学校生活作为课程资源,用游戏、采访的形式充分挖掘隐藏在校园里的规则,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找到规则,知道规则的必要性。对比自己的行为,从而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做一个遵守规则、热爱学校的孩子。

 

 

 

从反面理解规则会更容易一些,这个活动,就是让学生从反面理解规则的作用,从而加深理解:遵守规则会让我们的校园生活更加和谐有序、安全。

 

 

 

 

 

 

 

 

 

 

透过送“悄悄话”,让平时没有遵守学校规则的学生正视自己不守规则的行为,让学生以后更注意遵守学校规则。

 

 

 

 

 

 

 

 

 

对规则大家有了非常明确的认同

 

 

 

 

 

 

 

 

 

 

 

 

 

 

 

 

 

 

 

 

 

 

 

 

在自然中接受规则的定义,气氛热烈

 

 

 

 

 

 

 

 

 

 

 

 

 

 

 

 

 

 

规则已经深入人心

【板书设计】我们遵守规则

【教学反思】

规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枯燥而又乏味的话题。在这节课上,我想让学生了解规则,并且自觉地遵守规则,让学生从有意识地要我遵守规则转变为我要遵守规则,从外在的道德教育转化对学生道德的引导,进而促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在这节课中,我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探索与尝试:

1.课堂教学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这节课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从儿童已有的社会认识和经验出发,把儿童在学校生活中存在的规则问题通过种种方式凸现出来,引发他们的思考,引导他们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反思、体验和感悟,指导自己的生活。根据这样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我在一上课就举行一场小小的辩论赛,内容来源于上周鲜活的运动会,这是一次生动的学情调查,一方面了解学生现有的规则意识,使教学能与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经验衔接起来,避免教学中的”零起点”现象,也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情感体验。再合作处理信息,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然后选取学生生活的片段录象明理辨析,这样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给学生创造了一次次思考的机会。再创设一个两难问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真正把课堂上提升的认识和习得的能力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体现出这门新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思想。

2.教师要学会利用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课程。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全新课题。这节课我力求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和探索。走进新课程的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鉴别者、开发者和利用者。教师首先要树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因此,我觉得这节课若只停留在认识规则的普遍性和必要性是不够的,为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规则意识,我安排了制定班规这一内容,从深度上对课程进行了进一步的开发、创造。但缺少了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探究规则是怎样产生的铺垫。

3.教学要立足课堂,开放课堂,延伸课堂。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集中在课堂上,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往往是割裂的。这样的教学是死的,它无法深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堂课的设计我力图将生活与课堂打通,让生活为课堂教学服务,课堂教学则是为了指导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在课前选取了最贴近我们寄宿制生活的片段,课堂上通过录象再现学生原生态的生活,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表现中发现问题,反思自我,帮助他们提升认识,课堂上自制班规,为他们创造从他律走向自律的途径,使他们能带着这样的认识,这样的要求,这样的喜悦走出课堂,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更自觉遵守各种规则。这样的教学是向学生的生活中开放的,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种种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升和整合,这样的教育意义被凸现出来,变的更加清晰,学生带着这样的收获走向生活,去解决现实生活中规则问题。使课堂教学的终点不是在下课铃响的那一刹那,而是真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生命里,为他的终身发展服务。

但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整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将学生家长作为“教育资源”引进来,带领学生去调查访问、查找资料。这样教学空间虽得到了拓展,但由于课前缺少必要的指导,所以学生和家长都不明确调查的方法、内容、手段等。另外,课堂上我虽注意避免太多的理论说教,尝试结合学生以及身边其他人在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实际事例的分析中,逐渐内化规则意识。但学生还是比被我牵着走,显得较被动。

改进:

1、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前教师设计好调查问卷,对学生加强如何进行调查的指导,使学生有章可循,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多方收集的各种信息,将学生课前的实践活动与课上汇报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教师始终以一个活动的引导者身份出现,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关心身边事物的态度。可以把活动方式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尝试多种活动方式体验规则、感受规则、内化规则,例如:查找资料、社会实践、制作剪报、向全校发倡议书等等。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避免“孩子们用‘借来的尺子,丈量周围的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