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奎书院
一、达斡尔族迁徙嫩江流域并建立地方政权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了后金政权。当上了后金皇帝的努尔哈赤并不满足于对女真各部的征服,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征服中原,夺取全国政权。而要夺取全国政权,他觉得首先要廓清自己的“后院”,即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主要是针对索伦部的征服。所以在当上后金皇帝的当年,即派大将扈尔汉和安费扬古率兵两千,征掠黑龙江中游两岸的萨哈连部(达斡尔人的一个部),后又派兵征服虎尔哈部、喀尔喀部、卦尔察部,最后终于统一了黑龙江下游地区。索伦部从此以后臣服于后金政权并开始向后金政权进贡。
清朝初年,满族统治者把分布在黑龙江上、中游广大地区的各民族称为索伦部,把分布在精奇里江中、下游的各族居民称做萨哈尔察部(萨哈尔察是满语黑貂的意思,此地产黑貂),实际上萨哈尔察部亦是索伦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索伦部诸民族中,达斡尔人口居多,他们从事先进的农业经济,有坚固的城堡设防。因而达斡尔族成为后金征服的重要对象。
努尔哈赤去世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从1635—1643年的八年里,皇太极先后三次对索伦部发动了征掠战争。也就是说,达斡尔人在不断表示臣服的同时,同样遭受后金的掠夺和屠杀,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暴露出后金统治者的贪婪和残暴。经过先后四次征掠战争,索伦部的许多屯落和城堡被夷为平地和废墟。多种经营的自然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批难民失去财产和家园,流离失所。在这种背景下,达斡尔族的个别家族在首领的带领下开始迁居嫩江流域。有资料显示,最早来到嫩江流域布特哈地区的是在崇德年间(1636—1643)达斡尔族敖拉氏的呼力尔肯,被清廷封为三等男爵后,率领所属族丁,在嫩江中游建立了多金等屯落。最早来到齐齐哈尔地区的是于1640年归顺清廷的三百三十七户达斡尔人家,他们于现在的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的昂昂溪镇、胜合村,龙沙区的大五福码村落脚建屯。
然而,后金从1616—1643年四次对索伦部的征掠战争刚刚结束,达斡尔人的战争创伤还未抚平,1643年7月,以波雅科夫为首的沙俄侵略者的铁蹄又踏入了“达斡尔地区”。在1643—1667年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沙俄以波雅科夫、哈巴罗夫、斯捷潘诺夫等为首的侵略者,依仗其先进的武器,对索伦部各族人民实行骗、吓、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是,侵略者的暴行也遭到了达斡尔族为首的各族人民的英勇抗击,他们用各种方式狠狠打击了侵略者。而当时,正是清王朝入关统一全国的战争时期,无暇北顾。因此有十年的时间,反侵略、保家园的战争是由以达斡尔族为首的各民族在毫无援助的情况下独立进行的,为此,达斡尔族和其他各族人民付出了重大的牺牲。
在此背景下,清王朝为了断绝沙俄侵略者的粮源(索伦部中达斡尔族是唯一经营农业种粮的民族),同时也为了集中兵力用于统一,不得已号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向内地迁移。达斡尔族迁居嫩江流域,自崇德年间(1636—1643)开始,至顺治、康熙年间(1649—1667)结束,大约经历了三十余年。迁徙嫩江两岸的达斡尔人,建村屯筑城池,开始了建设第二故乡的历史。几百年间,达斡尔族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建村屯就有四百余个。其中,齐齐哈尔村(现齐齐哈村)就是当时齐齐哈尔地区最有影响的村落。
齐齐哈尔村确切的建村时间不得而知,但大体可以断定为崇德末年或顺治初年(1640—1650)间。最早在齐齐哈尔建村的是达斡尔族额苏日哈拉的巴克日、甘昌、乌朗克日、杜尔吐勒四个莫昆的人,他们是在清兵压境的情况下,为免于家族生灵遭涂炭,哈拉首领接受了清廷劝降,封为世袭佐领而被编佐派遣,沿嫩江来到齐齐哈尔村(即现在的齐齐哈村),建屯定居的。
清顺治六年(1649),清王朝设布特哈部取代了江北(黑龙江北)索伦部,将布特哈总管衙门设于齐齐哈尔屯(这是人们习惯上将布特哈总管称为齐齐哈尔总管的由来),归中央理藩院管辖。后来因直接管辖不便而由宁古塔和黑龙江将军代管。康熙三十年(1691)后正式编入满洲八旗,完全归属黑龙江将军管辖。在清顺治年间,齐齐哈尔布特哈总管衙门是唯一的镇边巡边职能机构。达斡尔、鄂温克等索伦男丁,每年定期承担和执行巡边任务。就是在齐齐哈尔建城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也是在黑龙江将军部署下,由瑷珲、墨尔根、齐齐哈尔之地的副都统衙门轮替组织巡边,直到咸丰八年的《瑷珲条约》把那边的国土割让给沙俄为止。
清顺治时期,齐齐哈尔的布特哈总管是满洲八旗官员,达斡尔、鄂温克若干为副管,康熙九年(1670)才由中央理藩院改派达斡尔人孟额德以副都统衔与同族的博尔吉岱、扎木苏同任总管。孟额德全面负责布特哈部备边及对沙俄边境涉外任务。
据《齐齐哈尔市志》记:“顺治初年,朝廷为控制和管理达斡尔人,在齐齐哈尔屯设置齐齐哈尔总管,直隶理藩院,行使地方行政职能。”齐齐哈尔总管府设在齐齐哈尔村,康熙八年(1699)议准总管为三品,副总管为四品。初设达斡尔族总管博尔吉岱、扎木苏、孟额德等均为副都统,康熙二十五年(1686)颁发官印。
当时齐齐哈尔总管管辖范围是:雅鲁河以东、嫩江流域上溯到瑷珲以及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管辖所辖地区的布特哈三个扎兰、五个阿巴和齐齐哈尔一带的达斡尔族等。
齐齐哈尔总管的主要职责是:(1)管理所辖各佐事务,以完成贡貂为大业;(2)巡边。《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组织人力每年巡察边界一次,此为定例;(3)边境外交。孟额德为总管期间,多次到尼布楚,同沙俄地方长官谈判和交涉,维护国家的利益;(4)完成朝廷交办的任务。
齐齐哈尔总管早于齐齐哈尔建城四十几年,作为地方政权隶属关系清楚,官职品级清楚,而且朝廷颁有官印,管理区域清楚,职能职责清楚,因而齐齐哈尔总管是齐齐哈尔地区建置之始。
二、兴建齐齐哈尔城
齐齐哈尔城的兴建与齐齐哈尔总管有着直接的关联,与达斡尔族更是密不可分。达斡尔族是建齐齐哈尔城的第一申报者、组织者、建筑者、守卫者。
最早提出建齐齐哈尔城的人,是齐齐哈尔总管玛布岱。玛布岱,达斡尔族,苏都尔氏。他于1686年由京城侍卫调任齐齐哈尔接任总管。他到任后,了解到达斡尔人自黑龙江流域来嫩江流域四十余载,散居六百余里,没有一个中心城市,对族众既不便于安抚,也不便于管理。当时因沙俄的原因,蒙古厄鲁特部、喀尔喀部之间相互征伐,战争祸患已殃及到达斡尔人。因此,为保护族众、维护族人的利益,他认为有必要在“紧要形势之地”筑城聚居。1689年,玛布岱即向中央理藩院提出了建城申请。
1690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与玛布岱就上一年齐齐哈尔达斡尔族人平定的生活因沙俄的原因受到巴尔虎蒙古人冲击的情况,又一次咨文理藩院,再次申请筑城和披甲。在理藩院未作答复前,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二十三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进京就筑城之事向朝廷请敕时,康熙帝就齐齐哈尔筑城之事下达圣旨:“著不误农时,乘闲筑城。”根据这一圣旨,玛布岱在当年初(1691)就组织达斡尔族600人进山伐木,春季即将木料运至齐齐哈尔。按《锡伯族档案史料》记载,修筑齐齐哈尔城的人力是“以达斡尔等人力动工修筑”的。按《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记载,修筑齐齐哈尔城共用了两年多时间(1691—1693)。
玛布岱为首的建城指挥者原定将齐齐哈尔城建于嫩江右岸齐齐哈尔总管所在地的齐齐哈尔村(即现在的齐齐哈村),后考虑到右岸隔着嫩江,交通往来不便,而将城址选在了嫩江左岸的卜奎站。城虽在卜奎驿站建,而向朝廷呈报时说建齐齐哈尔城,故城名仍取齐齐哈尔。卜奎站中的“卜奎”是人名,达斡尔族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前在齐齐哈尔任总管。期间,在嫩江左岸曾命部分男丁长期驻于此,耕种自给,史书里的“布枯(卜奎)耕于此”由此而来。因抗击沙俄的需要,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王朝在吉林至黑龙江瑷珲城之间设立了10个驿站(1686年增设至20个驿站),卜奎村(确切地说应是卜奎地房子)被设为一站,称卜奎站。康熙三十年(1691)建齐齐哈尔城于此地,按达斡尔族习惯叫法将齐齐哈尔城称为卜奎城,这也就是后来在民间将齐齐哈尔城称为卜奎城的来历。
三、庞葛城与卜奎城(齐齐哈尔城)没有渊源关系
辽、金两朝曾设乌古敌烈统军司,其目的是专司招降和羁縻北部边境地区的乌古、敌烈和其他各族或部族,庞葛城应是辽金两朝乌古敌烈统军司的治所。《金史·太宗本纪》载:“天会三年(1125)三月丁卯,以庞葛城地分授所徙乌虎里(乌古)、迪烈底(敌烈)二部及契丹民。”又《金史·习古乃传》也说:“以庞葛城地分赐乌虎里、迪烈底二部及契丹民,”查金史提到的庞葛城仅此两处。由于文献史料缺乏,至今还无人考证出它的确切的建置(包括隶属)、筑城时间和地理方位。目前有些学者,将辽金时期的庞葛城与清初所建的卜奎城(齐齐哈尔城)联系了起来,认为哈拉古城就是历史上的庞葛城,庞葛城就是后来的卜奎城(齐齐哈尔城),因而将齐齐哈尔市的建置时间延长至辽末金初时期。笔者认为,将庞葛城与齐齐哈尔市联系起来而随意改变齐齐哈尔市建置时间,是毫无根据的。笔者认为,历史上的庞葛城与今天的齐齐哈尔市无任何关联,其依据是:
1、庞葛城是何时兴建,毁于何时,确切的地理方位等,历史并无明确记载。个别学者光凭从哈拉古城遗址出土的一些不能说明问题的文物,而推断此古城就是历史上的庞葛城,缺乏全面和权威的考古依据,因此,是不应采信的,更不应当做两城关联的证据。
2、哈拉古城,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应是辽金时期兴建的城堡。但究竟属于哪朝哪代,在什么时候兴建、什么时候废弃,这些目前仍属历史悬疑问题。此城与庞葛城有无关联,尚需通过考古发掘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手段来证明。在未弄清这些问题前,将哈拉古城与任何地方联系起来的做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3、《庞葛城考》作者认为,齐齐哈尔旧称卜奎,卜奎是庞葛的谐音,说:“今日庞葛城南有齐齐哈尔屯,古为清代齐齐哈喇站旧址,可见卜奎(齐齐哈尔屯)一名,完全有沿袭金代庞葛之名的可能。”首先,说“齐齐哈喇站”,历史上只有齐齐哈尔屯(即现在的齐齐哈村),而没有齐齐哈尔站;“卜奎”是驿站名而不是屯名,卜奎站名来自于时任齐齐哈尔总管达斡尔族人卜奎的名字。在达语中,卜奎的正确发音为buuku(卜库、卜枯)。在汉字中,卜字为博木切,归屋韵;奎为倾畦切,归齐韵。而庞葛的庞字为莫江切,归江韵;葛字为居曷切,归曷韵。庞葛二字与卜奎二字的声韵不谐。所以,从声韵上卜奎绝不是庞葛的沿袭和谐音。
庞葛城的城名含义,历史上无明确记载,而卜奎城名则来自于卜奎站名,卜奎站名来自于曾任齐齐哈尔总管卜奎的名字。“卜奎”达语的含义是健壮、结实、大力士,所以从城名含义上,卜奎城与庞葛城无任何关联,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4、如果说齐齐哈尔城与庞葛城之间存在沿袭关系,那么,笔者认为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历史上有明确记载,表明哈拉古城(即所谓的庞葛城)曾由原址迁移至18华里外嫩江左岸即现在的齐齐哈尔城址;二是通过在哈拉古城、齐齐哈尔城的考古发掘,物证证实齐齐哈尔城(齐齐哈尔市)与庞葛城存在沿袭关系。遗憾的是,目前以上的两个条件都不具备,而贸然将庞葛城与齐齐哈尔城联系在一起,认为它们之间存在沿袭关系的认识和说法,也缺乏确凿的依据。
5、从建城时间上看,庞葛城的建城时间大约在辽末金初时期。如按辽灭亡的1125年算起,建城已有886年的历史了。而齐齐哈尔城由康熙帝奏准建城到现在也只有320年的建城历史。齐齐哈尔建城时,庞葛城淹没于战火成为废墟起码也有300年以上的时间了。在这300年的时间里,历史上无任何文献资料记载庞葛城后来的命运及走向,也无任何证据可以证实庞葛城与齐齐哈尔城存在沿袭关系。
庞葛城与齐齐哈尔城从历史记载、考古发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无法找到任何相沿袭的证据。因此,可以断定历史上的庞葛城与今天的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城)无任何关联。笔者希望,从现在起,所有将庞葛城与齐齐哈尔城联系在一起的认识和做法,都应回到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回到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总之,历史上的达斡尔族人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由黑龙江流域迁徙至嫩江流域定居,又在特定的背景下兴建了齐齐哈尔城。达斡尔人是兴建齐齐哈尔城的申报者,同时又是组织者、建筑者、守卫者。齐齐哈尔城落成后,清王朝于1699年将黑龙江将军自墨尔根城(现嫩江县城)移驻齐齐哈尔城,齐齐哈尔城遂成为黑龙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裁撤齐齐哈尔副都统时算起,共计二百余年。达斡尔人在齐齐哈尔以至黑龙江历史上的巨大贡献是应予充分肯定的,也是不可磨灭的。齐齐哈尔村—齐齐哈尔总管—齐齐哈尔城—齐齐哈尔副都统—齐齐哈尔市,一脉相承,其历史轨迹清晰,历史记载明确,是经得起时间推敲及历史验证的。
(卓仁,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