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所知道的果氏家族

(2018-02-17 17:03:11)
分类: 卜奎人物

崔树昌 
       齐齐哈尔果氏家族是大户人家,果氏十一世祖果松禄,生于清咸丰年间,经同治、光绪,卒于民国年间,人称松主事,于光绪二十年经手翻建了果氏住宅。 
果氏住宅 
       北关东二道街在嘉庆年间就已形成。果氏住宅位于东二道街南端,座西向东,正房是前出廊后出厦,明三暗五的大瓦房,还有大门、二门、东西厢房、倒座、家庙等。正房的两侧是高大的砖烟囱,烟囱的最顶端砖石砌的亭子造型,很远就能看到。 
       大门座西朝东,门梁上有一黑色木匾,从右向左上书“大夫第”三字。两扇大门上画的是门神,各执兵器,怒目圆睁,一边是秦琼,一边是敬德。大门洞两边白底的墙上,一边画的是松树和梅花鹿,一边画的是仙鹤。在大门的前边还摆放着两座石狮子。 
       民国4年(1915年)八月,在果氏住宅大门前面临街门市“天宝当”,“天宝号”开业。果家是房东,聘人经营。 民国11年(1922年)秋天,在土城北门外12号,族人集资修建了果氏家庙,红色的庙门,也无人看守(就在建华厂宿舍的位置)。 
洪昌盛百货商场开业 
       原南大街八十五号(原二百商店)是老果家的房子。三十年代初,讷河洪昌盛经理经过考查,认为今后齐齐哈尔大有发展,到齐齐哈尔寻找迁居地址,选中南大街老果家的房子,签订了垫修合同。由租赁方垫付建筑或维修费用,建成开业,几年不交房租,到期将建的房屋一并交给房东。过去商家所使用的房屋,有很多是用这种方法。 
       民国18年(1929年)春开始筹建洪昌盛百货商场,把老果家原有的旧门市房全部拆除,建成总共1200平方米的营业室及办公场所,当年10月一个新型的百货商场,洪昌盛百货商场隆重开业。声势浩大,人流如潮,卖的商品除了部份国货,还有一部份是日本产的所谓东洋货,如玩具、瓷器、钟表、人造纤维、花洋布等。在门两侧的橱窗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还有用合成材料做的,身穿迎季服装的金发碧眼的西洋女子时装模特,本市居民第一次看到。营业室内有天窗,室内明亮,有日本的玻璃栏柜,电动传送机收款,方便了顾客。商场设十几个部,钟表部有德国进口的挂钟、报时钟,悦耳动听。乐器部售各种东西乐器,有专门乐队,不时奏美妙乐声。洪昌盛开业以来盛极一时,走过十几年的辉煌道路。然而自1940年伪满实行7.25限价令,商业自渐凋敝,1945年5月宣布停业。 
       果家是以房租收入为经济来源,“天宝当”、“天宝号”也在此数年前停业倒闭,因此,大不如前,只能坐吃山空,好在土城北门外还有几垧菜地,也有一些收入。 
果家的家事 
      松主事之子果寿祺,字考亭,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在旧时代,有钱有势的人家取三妻四妾是平常的事。果寿祺亲朋在背后都管他叫“果大下巴”,只是长脸型,显得下巴大一点。果寿祺同时有三房夫人。人们都称她们为大奶奶、二奶奶和三奶奶。大奶奶生有一女一子,女儿人们都称她为大小姐,她的丈夫是在北京读书并毕业,在本市是很有资历的名医王治安大夫。二奶奶是城南花屯的姑娘,没有子女,解放后去世。三奶奶是南方人,名叶文兰,一口江浙口音,至于家乡在哪,生于何年,可能自己也不知道。三奶奶见多识广,聪明干练,掌管着果家的一切权力。三奶奶有一女,人称二小姐,丈夫叫关福成,两省合并,调到哈尔滨,住在南岗区。大奶奶儿子果定吉娶了葛氏夫人,小名叫团儿,也是官宦大户人家,只是后来没落了。还有一位夫人,有人称她为小姑,有人称她为五姨儿,这两位现在还健在,也见证了果家的一些事情。果定吉还娶了一个小老婆是永安里的,叫淑贞,解放以后便各奔东西了。《果氏家族》有一张照片,果定吉及夫人是小夫人。果定吉夫妇有四个儿子,土改后便搬到哈尔滨定居,住在马家沟。 
       果寿祺继承上一辈人的遗产,仅洪昌盛就有数十间房子,还有两处商号都是老果家的房子,还有土地。房租、地租是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说果考亭是商人(信佛是居士),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上也这样说,那就太不靠谱了。 
       1946年,齐齐哈尔解放,果家为第一区第四街。1947年末土改开始,果家是全市十四大家族之一,是斗争的对象。果家其他成员净身出户,果宅的西暖阁便成为审讯三奶奶的地方。土改后,果寿祺68岁,同三奶奶搬到果氏住宅西院的正房,民国时这院是一署。老夫妻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自食其力,三奶奶从外地背猪肉到市里卖。在大街上,亲友看见有时还帮忙。没多久,他们的生命也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果氏家族祖辈在康熙年间曾抗击沙俄入侵,获有战功,在齐齐哈尔历经三百多年。最近十几,二十几年来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果承刚曾任市教育局副局长,是果氏本家,其父名果惠民,其母名叫小明。住在老果家后院。还有一个“劳金”叫“鹤令”,伺候果家几代人,熟悉果家亲友情况,如有接人,请柬都由鹤令送去,也住在果宅后院。 
果家大奶奶出殡 
       1943年的夏末秋初,果家大奶奶病逝。当时南门东边的东城壕向北拐是启明街,东城壕有画匠铺,扎纸扎活和给人家糊棚。启明街有杠房、棚铺和厨柜。杠房用木杆、蓆子、白布、蓝布搭建灵棚,杠房雇人抬纸扎活,抬棺木。有钱人家多用人抬,棺木上有棺罩,多是深红色缎面,抬杠的人少则16人,多则64人不等,因为中途不能落地,人多以便接替。 
       老果家院里搭了灵棚,灵前有供桌。果寿祺儿媳妇娘家专门用家中原有的四个锡里锅做了四样菜,用食盒拿去,摆在供桌上,以表对逝者的哀悼。在西厢房见到有尼姑出入,因未赶上“入殓”和“辞灵”,也未看到僧人念经、道士用笙管笛箫奏动听的音乐。因为是在满洲国末期,所谓“坐席”也只能吃高粱米饭。 
        出殡的日子到了,只听一声吆喝,一群送葬的人马,浩浩荡荡出发了。杠房一人手拿钢叉(主要是挑电线)在前面开道,孝子扛幡、摔盆、烧纸,叩头同时进行,戴孝人穿梭期间,最让人不能忘记的是抬纸扎活的那些穿得破破烂烂甚至没鞋光脚的小孩和满脸黝黑的女人,木然的抬着纸扎活,抬杠的人抬着棺木和棺罩一声“起杠了”。送葬的人都是坐马车,走在最后。 
       从果家大门前出发,往南走不远向西拐便是北极胡同(后来的北关电影院,在路南)。此前秋雨连绵,这条街道有半尺多深的泥浆,人们有时也称这道像酱缸,遇到这样的道路,只能往前走。可怜那些光脚和穿鞋的孩子,脏兮兮的女人和那些当时抬杠的人和没抬杠跟着走的人。走在这样的路上,赶车人和坐在车上的人都十分惊恐,这一幕也深深记在每个人的心里。走过北极胡同向北拐就是北大街,过土城北门外,也就是从果氏家庙旁边过去,在大道的西边有一土坝,送葬的停下,到了果家的菜园子,就在这块地的东南角,果家大奶奶的棺木就暂厝在这里了。 
(作者系原齐齐哈尔果品公司会计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