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齐齐哈尔的寺庙
(2017-09-01 20:29:28)| 分类: 龙城纵横 |
话说齐齐哈尔的寺庙
谭彦翘
|
寺庙是供奉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处所。具体地说,寺,又称佛寺。是佛教僧尼供佛、修持、居住之所。据传,汉明帝时,天竺(我国古代对印度的称呼)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经来中国,于洛阳西雍门外立白马寺,是为中国有佛寺之始。北魏太武帝以“伽蓝”为寺之名。隋大业时期改称“道场”。至唐又恢复寺的称谓,后遂相传至今。一般说来,以规模大者为寺,次者称院。佛寺的别称很多,即不细述。寺之外,还有观(音ɡuàn),亦称道观,道教用为道士供神修真之所。又有称宫者,二者总称为宫观。观,始见于汉代,汉武帝令建蜚廉桂观,益延寿观于长安、甘泉等地,原为祭祀天神的祠宇,后为道教承用。南北朝时曾称为馆。北周武帝时又改称观。自唐而后,宫、观并称。所谓道院者,规模小于宫、观。宫、观之外,尚有许多称谓,亦不赘叙。庵,为僧尼奉佛修行、居住之所。源出印度,后特指比丘尼所居之寺。比丘尼即信佛出家的女子,梵语(古代印度语言)称之为比丘尼,简称尼,俗称尼姑。庙,旧时以祭祀祖先及神灵的屋宇为庙。在那里供奉与群众生活相关的诸如城隍、土地、娘娘、财神、火神、药王、龙王、河神等神祗(神指天神,祗指地神,“神祗”泛指神)。 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除现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和天主教圣弥勒尔教堂外,有名寺两座,即大乘寺和关帝庙,它们都是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大乘寺位于市区的东南隅,占地31公顷,是东北地区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原由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嗣亻炎虚倡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经孔玉书出资和募款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正式动工,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竣工开光,是为天台宗丛林。大乘寺为三进式佛寺,经过近年来的扩建,内有七个院落,其中八边形主院由五座正殿(山门正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地藏殿)、六座配殿及钟鼓楼建筑,是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4年被评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进单位”。关帝庙,是供奉关羽的庙宇。最早称汉寿亭侯庙(汉代有亭侯的封制,汉寿是地名,关羽因有斩颜良之功,被封为汉寿亭侯,故名)。又称武庙,俗称老爷庙。从魏至唐,关羽在民间的影响并不太大。自宋之后,才声威大震。宋徽宗封其为义勇武安王。元朝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朝万历年间更被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初,又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由于历代帝王们的尊崇,使关羽的地位无比显赫,而且成为国家祭祀的高级神祗,甚至佛、道二家也争相把关羽请入他们的门内,以显其势。齐齐哈尔的关帝庙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后经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和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几次修缮,形成相当的规模。它原在龙沙公园墙外的西南角,1946年,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其与寿公祠、西泊、日本神社、农事试验场一带划入龙沙公园界内,至1980年,政府拨款对它进行修缮,现占地4800平方米,为四进式殿宇,山门立有旗杆一对,原执事殿改为前殿,殿前两侧重建了钟、鼓,较以前更为巍峨壮观,正殿悬“忠义权衡”匾,后殿悬“夜观春秋”匾,正中题额为“亘古一人”,是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据近人魏毓兰著《龙城旧闻》言:“关庙……住僧为清阉以罪遣边者(即因获罪而被遣送边外的太监)”。可知以前关帝庙的住持是僧人,至于何时由道士主持,还待查寻资料。 往昔,齐齐哈尔有很多寺庙,这些寺庙是齐齐哈尔宗教文化的主要构成。据《黑龙江外纪》、《龙城旧闻》、《齐齐哈尔市志·宗教志》、《齐齐哈尔市地名录》所叙其较为有名者,计有万寿寺(现已不存)。在清代,内供皇帝龙牌,遇三大节(即皇帝万寿、元旦、冬至)将军率所属官吏于此行礼。大悲庵(在万寿寺后,现亦不存),供奉观音菩萨。嘉庆十四年(1809年),黑龙江将军观明调往乌苏里雅苏台,士庶为其建生祠于此。药王庙(原址在今永安大街,今不存),有正殿三间,西廊房五间、大门三间、土平房四间、西配房四间。内供释迦牟尼、地藏王、神农、药王。民国年间曾于此设医学研究会。普恩寺(俗称娘娘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在其旧址修建黑龙江省图书馆,内有藏书楼,为当年卜奎名胜之地,其原址后为黑龙江省立师范学校使用。解放后一度做为省行政干部学校,继为齐齐哈尔师范学院职工宿舍,今为民居。孔庙(又称文庙),建于咸丰元年(1851年),位于砖城东南隅,因东近城根,惟西门可通行。清末,庙西为学务处。民国初年曾在此设立龙江初等小学。后又设孔教会、音乐体育传习所。解放后由省政府使用,后改为第二幼儿园。天齐庙,又称龙华寺。位于天齐庙前街(今同源胡同),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正殿三间,中殿三间,供奉释迦牟尼、东岳大帝。东西配殿各五间,供奉十殿阎王,山门三间,钟鼓楼各一座。还有当时任黑龙江督军吴俊升的功德碑。其门前的东西马路是龙华路,即因此得名。吕祖庙(又名圆通寺),庙址在安义胡同,供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韦驮。现已改为民居。孟母庙,在孟母庙胡同,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中心慈善会修建。有正殿三间、东西平房各五间、南平房四间。供奉释迦牟尼、孟母、岳母等。后曾设立初等女子小学。后改为民居。三圣寺(又名娘娘庙),原址在永青四胡同,有正殿三间、草房五间、土平房四间,供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住持为显性比丘尼。庙址已改为民居。城隍庙,初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民国十一年(1922年),龙江中心慈善会募款重修。庙址在城隍庙胡同,有正殿五间、东西厢各六间、庙门三间,钟、鼓楼各一座。庙前原有戏楼,早已废弃。原冶金局曾在此开办过中等专业学校。万善寺(又名忠灵古院),在明月岛上。有玉皇阁、三星阁、福寿阁、如意亭等建筑。玉皇阁内供玉皇大帝、太白金星、托塔天王、福寿阁内供奉寿星塑像,如意亭中有五子闹弥勒像。周围曲径通幽,绿荫掩映,是旅游佳境。土地祠又称土帝庙。在北大街之北路东,建于乾隆年间,有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间。民国初年规划市政,即名此地为土地庙胡同,其庙早已不存。马神庙,内有前殿、后殿,供奉关圣帝君、文昌、马神。位于同信胡同。清代的卜奎驿站即在其侧。另有财神庙、龙王庙、河神庙、斗母宫、无量宫和沦陷时期日本人设立的佛教真宗本派本源寺齐齐哈尔出张所(在天齐庙街)、东本源寺齐齐哈尔出张所(在丰恒胡同)等,现在这些寺庙有的已改为民居,有的改作别用,有的在房地产开发中已经湮没无存。 说罢寺庙之后,还要补叙与它相关的情节。在民国初年,制定齐齐哈尔地名时,便据当时的一些庙宇所在之地给以命名。如文庙胡同、小仙堂胡同、土地庙胡同、马神庙胡同、礼拜寺胡同、王家祠堂胡同、龙王庙胡同、万寿寺胡同、财神庙胡同、龙王庙胡同、万寿寺胡同、财神庙胡同等等皆是。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许多胡同因城市建设的发展而合并以至湮没。据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1985年所编《地名录》显示,以寺庙命名的街巷胡同,大体还有龙华路、天齐庙前街、孟母庙胡同、城隍庙胡同、清真寺胡同、斗母胡同等。然而至今又已二十年过去,不知还有几处存在。真可谓:“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了。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