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2019-10-17 09:13:20)

课题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科目:初中物理

教学对象:八年级

课时:1课时

提供者:李敏

单位:高陵县鹿苑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本章《光现象》中的关键内容,是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的。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定性探究平《平面镜》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本章《光现象》中的关键内容,是光的反射内容的延伸。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同时本节又是学生首次较完整研究 这个概念,为后续知识“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对试验进行猜想和实验结论对学生今后归纳总结学习能力提高提供了好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知识目标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已经具有一定的光学前提知识。学生虽然对平面镜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混淆等,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由于学生才刚刚学习物理不久,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对实验的设计思路老师要加以引导和点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因此他们的探究兴趣会比较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

 

六、教学准备

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竖立的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8 K白纸一张。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从浇不灭的蜡烛引入本课

学生思考回答:

影子、像

运用个故事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进一步复习〈光的直线传播〉为后面的“像”做铺垫。

 

如果是波澜壮阔的水面会不会出现呢?利用学生生活经验那些地方会出现“像”。多媒体呈现生活中的场景,学生总结平面镜的概念。

 

学生思考并总结

提高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你知道你和像有那些关系?

思考并讨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能力和提出问题猜想的能力

教师整理学生的思路:

(1)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2)物与像的位置关系?

(3)物与像和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4)成的虚像还是实像?

确立实验猜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的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1)首先问学生像能否出现在白纸上?让学生回想小孔成像时半透明膜上所成的像是实像,引导学生拿一块白纸在镜子后面来回移动,白纸上并不能出现物体的像。接着提问:既然像只能看,不能呈现在白纸上,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呢?用平面镜做此实验能办到吗?学生经过思考与实践得出结论不行。能否找到一种替代平面镜的器材,即可利用它成像,又能透过它找到成像的位置?学生很自然的想到用玻璃板试一试。至此,学生明白了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玻璃板既能成像,又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观察到所成的像的位置。厚玻璃行吗?教师演示实验.突出选用玻璃板的技巧.

 

学生回忆小孔成像中关于像的内容。思考并观察老师演示和问题。

回顾以前所学内容,为学生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搭桥

映象。2)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因为像摸不着,能否找一个像的替代物来和物体进行比较?学生会想到需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例如两只相同的蜡烛

 思考讨论并回答。

 

 回顾以前所学内容,为学生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搭桥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组织学生利用给出的实验器材按教材提供的步骤进行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实验次数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物到镜在蜡烛位置

像到镜在蜡烛位置

白纸能接受到像吗?

1

 

 

 

 

2

 

 

 

 

3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表格

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完成实验后,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反馈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在实验中发现新问题,同组内进行交流与合作最终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完成实验后,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反馈,在实验时处在像与物不能重合的现象,强调玻璃板必须与水平桌面垂直的原因。

 

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完成实验后,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反馈,在实验时处在像与物不能重合的现象,强调玻璃板必须与水平桌面垂直的原因。

 

进行探究实验并在实验中发现新问题,同组内进行交流与合作最终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尊重实验结论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完成课前的几个猜想并总结实验规律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在这一阶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将完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

 

 

    三次实验,我们发现白纸能接到像,这说明了什么?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实际光会聚而成的呢?(设疑,引起学生注意,启发他们思考。)

   教师此时给出虚像的概念: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作虚像。而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比如,小孔成的像,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的,能用光屏承接的。

 

学生会想到平面镜的背面有金属涂层,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因而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补充并出示自制的潜望镜

简介光污染的有关常识,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既能认识科学的巨大力量,又能正视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举例说明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小结

谈收获

培养总结能力

八、教学流程

九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平面镜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1)像物等大

2)像物等距            物关于            

3)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镜面对称

4的是虚像

三、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副板书及学生练习区

 

 

 

 

 

九.教学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