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课题:《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
||||||||||||||||||||||||
科目:初中物理 |
教学对象:八年级 |
课时:1课时 |
||||||||||||||||||||||
提供者:李敏 |
单位:高陵县鹿苑中学 |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
|
||||||||||||||||||||||||
二、教学目标 |
||||||||||||||||||||||||
l
l
n
n
n
n
l
l
l
l
l
l
l |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已经具有一定的光学前提知识。学生虽然对平面镜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与“影”混淆等,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由于学生才刚刚学习物理不久,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对实验的设计思路老师要加以引导和点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因此他们的探究兴趣会比较高。 |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
||||||||||||||||||||||||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
||||||||||||||||||||||||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 |
||||||||||||||||||||||||
六、教学准备 |
||||||||||||||||||||||||
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竖立的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8 K白纸一张。 |
||||||||||||||||||||||||
七、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
学生思考回答: 影子、像 |
运用个故事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进一步复习〈光的直线传播〉为后面的“像”做铺垫。
|
||||||||||||||||||||||
如果是波澜壮阔的水面会不会出现呢?利用学生生活经验那些地方会出现“像”。多媒体呈现生活中的场景,学生总结平面镜的概念。 |
学生思考并总结 |
提高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
||||||||||||||||||||||
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你知道你和像有那些关系? |
思考并讨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能力和提出问题猜想的能力 |
||||||||||||||||||||||
教师整理学生的思路: (1)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2)物与像的位置关系? (3)物与像和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4)成的虚像还是实像? |
确立实验猜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
培养学生的归纳问题的能力 |
||||||||||||||||||||||
|
学生回忆小孔成像中关于像的内容。思考并观察老师演示和问题。 |
回顾以前所学内容,为学生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搭桥 |
||||||||||||||||||||||
映象。2)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因为像摸不着,能否找一个像的替代物来和物体进行比较?学生会想到需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例如两只相同的蜡烛。 |
|
|
||||||||||||||||||||||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组织学生利用给出的实验器材按教材提供的步骤进行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表格 |
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
||||||||||||||||||||||
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完成实验后,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反馈 |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在实验中发现新问题,同组内进行交流与合作最终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完成实验后,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反馈,在实验时处在像与物不能重合的现象,强调玻璃板必须与水平桌面垂直的原因。
|
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
||||||||||||||||||||||
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完成实验后,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反馈,在实验时处在像与物不能重合的现象,强调玻璃板必须与水平桌面垂直的原因。 |
进行探究实验并在实验中发现新问题,同组内进行交流与合作最终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尊重实验结论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完成课前的几个猜想并总结实验规律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在这一阶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将完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 |
||||||||||||||||||||||
|
学生会想到平面镜的背面有金属涂层,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因而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
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补充并出示自制的潜望镜 简介光污染的有关常识,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既能认识科学的巨大力量,又能正视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 |
举例说明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
||||||||||||||||||||||
小结 |
谈收获 |
培养总结能力 |
||||||||||||||||||||||
八、教学流程 |
||||||||||||||||||||||||
九 、板书设计 |
||||||||||||||||||||||||
|
||||||||||||||||||||||||
九.教学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