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数的计算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在将来继续的学习深造中,数的计算也是形影不离的朋友,对于孩子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进入中年级以后,小学生的计算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原先低年级得分率极高的计算,到了中年级以后,会有一个比较大的下滑。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在中年级计算教学中,所遇见一些问题。
一、算理不够清晰。
低年级所涉及到的计算主要有:百以内的加减法、百以内的乘除法,这些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计算的方法比较单一。到了中年级,所涉及到的计算则拓展到:小数的加减乘除、分数的加减乘除等一些更为高级的数的计算。所需要的计算方法,运用到的算理则需要更多的规则的辅助。
如:原先计算百以内数的加减乘除竖式时,一般都是数位对齐。到了中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末尾有0的乘法,是把0前面的要乘的部分进行末尾对齐;小数加减法,是数位对齐;小数乘法,是末尾对齐。
有的同学,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盲目的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忆,这样一来规则一多,就会出现搞不清楚,规则乱用或者有时用对,有时用错的情况。
二、不懂得灵活的选择算法。
低年级更多的涉及到的是纯粹的“计算”,如20以内的加减法,从教到学最后变成孩子脑中的事实性知识,这就是一种纯粹的记忆。而到了中年级,更多的涉及到了“算法”。算法是指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它包括的是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这相对于低年级,是一种更高级的“计算”。
如:“18÷12.5”这一道题目,看上去是简单的小数除法,但是细细看来,发现一般可以有2种方法来解决。一种是常规的竖式计算,另一种是简便计算。显然简便方法会便捷,是一种更优的选择。如果一股脑儿拉起来就做竖式计算,得分率就会大大降低。
从原先的单纯的拉起来就算,到中年级的必须经过思考以后再落笔,很多同学会有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出现。
三、细致程度不够。
低年级涉及到的数只有百以内数的加减乘除。到了中年级涉及到了万以内数的加减乘除、小数和分数的加减乘除。计算无论从难度和繁琐程度都会增加许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就会出现很多我们所谓的低级错误。如抄写错误、小数点没有点或者没有对齐等问题。
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思考了以下几点。
一、突出算理和算法的指导,注重迁移,帮助孩子减负。
突出算理和算法的指导应该是计算教学的重要表现,也是指导计算教学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学习算理和算法的过程就是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的过程,更是夯实计算基础的过程。我们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也一定要注重算理的讲解。特别是在低年级,内容虽然简单,表面上看起来孩子都懂了,但是我们老师还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真的懂了吗?能不能把其中的道理讲明白呢?我们的老师应该多注重低年级学生数学算理的基础,这样中年级计算教学才能更加稳抓稳打,稳中求胜。
中年级教师在教学计算时,除了更加关注学生对算理的认识,同时还应该更加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帮助孩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图示,帮助孩子减负。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这一节课时,要让学生明白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算理是相同的,都是末尾对齐。实际的计算过程中,要和学生说清楚“小数乘法”就是把它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进行,所以方法也是和“整数乘法”一样,只要把要乘的数放在一下,末尾对齐就可以了。
这样一来,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减少记忆的内容,又顺便复习了整数乘法,以及末尾有0的整数乘除。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就不会与小数加减法进行混淆,出现数位对齐的情况了。
二、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与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认为: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数量关系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尽量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这一单元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能真正理解到“乘法分配率”的优越之处,学生在学的时候没有感觉,觉得十分枯燥,老师也很着急。但是如果能依托商店买衣服这一个情节,让孩子通过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买8套衣服,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就能明白,可以有两种方法来算,一种是先算衣服的价钱,再算裤子的价钱,然后进行相加;另一种是先算一套的价钱,然后再算8套的价钱。通过这样的两种计算方法,以及后面大量的类似的实际问题的练习,学生就能够迅速的找出乘法分配率的简便之处,并且大部分的同学都能比较偏爱这种计算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多彩的问题既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我觉得这一点在中年级段的数学计算教学尤为重要。
三、优化练习,培养学生计算的敏捷性。
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需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敏捷性。进入中年级,单纯的计算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一种更优化的选择。所以我们在选择练习的时候不应该大面积的单纯计算,应该更加的多样化一些,多出一些不一样的练习。像口算、估一估、怎样算更简便、有几种算法等等。
相对于十分枯燥的计算训练,我们还可以多多训练一些变式练习,从算理的角度出发可以形成一些变式练习,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这样既能帮助孩子理解算理,又能让学生长期的保持新鲜感,激起学生动脑的欲望。而不再是一味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长期如此的训练,便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敏捷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重中之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进入中年级,学生的作业比低年级多了一些。老师对于学生的书写要求也不如低年级老师如此的重视了。所以就会经常出现抄错题目,小数点忘点等情况。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专心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写的题目
,都要及时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积极验算的习惯。一些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谨慎的态度,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3、及时订正反思的习惯。作业中的错误,若是共性的,可集体纠正;若是个别的,要让学生自己改正过来,并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免今后再出同类错误。
4、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
最后,笔者想说,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的是教师耐心的指导和不懈努力。训练应持之以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难见成效。在整个计算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那么,我们可以相信,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那一天不会很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