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是位翻译家》上稿2019年1月11日《劳动时报》

刘伯承是位翻译家
计玉兰
刘伯承,原名刘明昭,重庆市开州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军事著作的翻译者。
1930年,从苏联学成回国的刘伯承化名林直木,秘密抵达上海愚园路一幢二层楼房里,开始主持军事著作的翻译工作。
刘伯承在翻译军事著作时,不但注重从实际需要确定翻译主题,注意引导读者联系实际作战需要,正确理解、借鉴译文的作战方法。而且,对军事译文的要求十分严谨。
1953年夏天,61岁的刘伯承仅有的一只好眼睛又患上了青光眼,但他还是闲不下来,利用到大连休假的机会重新校译了《苏联红军野战条令(草案)》。
其实,这本条令已经翻译出版,并依据条令内容编写了教学教材。但是,刘伯承对校译稿不够满意,他一直认为,条令是军事学院最基本的教材,非常重要,一定要翻译得十分准确,不能有含糊其辞的地方,不能有丝毫差错。于是,他决定重新翻译此条令。
当时,刘伯承完全可以让学院的翻译工作者去完成这项工作,但他坚持自己亲力亲为。
身边的朋友和家人都劝他注意身体,但他却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翻译工作就是取他山之石,其目的就是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和作战经验,提高我们的作战水平。军事著作不能有半点马虎,一字之差,会死人的!”
尽管当时刘伯承工作非常繁忙,而且,在眼睛不好的情况下,他仍然亲自校译,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进行推敲、修改,重新翻译全文。遇到和当时的文化有差异的词句时,他就会查找很多相关的文献书籍进行核对,有时为了正确翻译一个词句,需要翻阅大量的中外书籍。遇到叫法不一样的地方,就需要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这本20多万字的译稿,刘伯承前后修改3次,硬是做到了不错一个字、不错一个标点符号的程度。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纠正旧军队遗留在红军中的不平等称呼,刘伯承为各个阶层的人员规定了新的称呼:军官改称指挥员,士兵改称战斗员,传令兵改称通信员,伙夫改称炊事员,马夫改称饲养员,挑夫改称运输员等等,这些称呼一直延用至今。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的刘伯承,还带领翻译员对外军军事理论著作中的军语进行汇编。
在刘伯承的亲自参与下,编印了《军语汇编(初稿)》,该书分陆军、海军、空军3个部分,收录军语词目约4650条,书后附录常用的度量衡一览表。1955年,刘伯承又针对《军语汇编(初稿)》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并规范了军语和军队标号的意见。
1956年,刘伯承组织学院编辑出版了《军语画一(初稿)》。里面的军语大多数被正式确定为解放军军语,为军事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经过刘伯承之手翻译的军事著作不计其数,这些被翻译的著作都具有很高的军事艺术价值,而且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
《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做学问容不得半点虚假,它是一个不断攀爬,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一点点优化、前进,直到更上一个水平。那个更高的水平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
上稿:2019年01月11日《劳动时报》
作者通联:314109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天凝镇邮政局(计玉兰收)
QQ:2493129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