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第9次教研活动第二次质量分析

(2025-01-07 08:13:12)
分类: 科学教研组

温州中通国际学校校本研训活动记录表第9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科学组   

项目名称

质量分析教研会

 

项目负责人

 

柯云峰

活动时间

2024/12/19

活动地点

新楼会议室

活动主题

《第二次学业小结科学质量分析教研会》

主讲人

柯云峰

参加对象签到

柯云峰、叶圭茂、张歆利、苏丽华、舒迎、高晓明、吴林洁 、朱正云、王俊策、叶润斌、何继都、仇钊、张璋

申请学时

 

 

一、活动安排

第二次学业小结科学质量分析教研会

活动时间:1219日下午

活动地点:一楼会议室

活动人员:科学组全组人员、教科室

主持:柯云峰

 

命题老师

任课老师

七年级

叶圭茂

张璋

八年级

柯云峰

叶润斌

九年级

张歆利

吴林洁

各组老师发言主题:

1. 命题老师:命题思路、改卷的感受即自己预设的和学生答题情况是否一致、分析出现学生答题的特别例子。

2. 任课老师:学生感受、对教学的启示、对下次命题的建议

 

二、活动过程

柯老师学业小结发言稿

 

本次试卷题型综合,难度对全段来讲适中。从学生的反馈看来,试卷90分钟写起来非常舒服,有足够的时间检查答案。而且考察知识点比较全面,试卷分值分配合理,选填以化学部分为主,实验探究和解答题以电磁学为主。

不过在这次学业小结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例如学生第5题错的学生实验探究题第23题的正确率也不高。这两题是非常经典的伏安法测电阻和探究导体中电流和电阻的关系,两者电路几乎一致但是所包含的科学思想是不一样的,一个是通过控制变量法得出欧姆定律中的一种表示方式,而另外一个则是在已知欧姆定律的前提下去应用来得到所需的未知电阻值。学生对于其本质理解不透,就会导致无法真正理解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真正作用,甚至难以表述在控制变量法里必须控制不同电阻两端的电压一致,也就是题目中可以求出的电阻两端的电压,从而就导致在写操作步骤中落写电压的具体数值。还有第6题和第16题,都是离子所带电荷的应用和简单离子以及化学式的书写,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如果学生在这里失分就说明没有充分巩固,我们就必须紧抓基础,不能让送分题变成丢分题。第19题和第20题分别考察的是家庭电路的故障和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计算,学生由于无法真正的理解在家庭电路中测电笔氖管发光的本质,从而无法判断双孔氖管发光的本质是零线发生断路,以及灯泡变暗是串联带来的分压影响。还有复杂并联电路总会有遗忘隐藏支路的习惯,导致计算错误。

21题第2小题学生一定要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模型,不然就容易掉进思维定势的陷阱。25题的说理题学生还没有养成很好的分点答题,有些学生甚至把其当成了社思题在分析,语言通俗化,更有甚者自己在理由后面标注分值,傲慢嚣张。第24题的第三小问是全卷出的最考验思维深度的一个题目,在这里如果只是单纯的把答案报一遍学生根本不能理解其所包含的真正思想,必须用画图作相同截距的方法直观地表达出所要呈现的文字。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多多渗透数学图表和几何的高阶应用思维,扩宽学生的理解深度。

在下次命题中,命题老师可以借鉴这次的试卷,注重考察基础,但是可以适当地增加考察思维深度的题,从而让一些拔尖的学生可以更加的突出,让科学成为他们真正的优势学科。

张老师发言:九年级科学期中考试分析

一、考试成绩分析

1. 整体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全班共有248名学生参加,平均分为134.7分,及格率为95.16%,优秀率为71.1%

•从成绩分布来看,大部分学生集中在130-155分之间,少数学生得分在155分以上,整体表现出色。

2. 成绩分布:

150-160分:64

140-150分:68

130-140分:40

120-130分:23

110-120分:23

96-110分:18

96以下:12

3. 薄弱环节:

•从试卷分析来看,部分学生在实验探究题和分析计算题上失分较多,主要表现为实验步骤不清晰、数据分析不准确、逻辑推理能力较弱化学计算数据寻找不准确

•少数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如电功率、杠杆、滑轮生态系统的结构等。

二、教学过程反思

1. 教学方法:

•本学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 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改进措施

1. 强化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复习,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扎实掌握。

•通过定期的小测试和练习,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学习问题。

2.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加强实验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确保每个实验步骤清晰、数据准确。

•增加实验次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优化教学方法:

•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采用更多互动性强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多设计一些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题目。

 

 

 

 

过程确定

                教研处负责人签字:郑笑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