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平等的真谛》课例反思
(2021-06-23 19:23:43)分类: 社思教研组 |
教学设计中的“变”与“不变”
一堂课,几经打磨,已经面目全非,其中的每次取舍都是一次抉择,也是一次提高。
一、基于前测问题的导入方式
最开始的时候,对于导入,用的是西班牙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样的导入很保险,但对于引起学生兴趣,没有什么特别的帮助。而在制定本课教育价值时,我们定的思路是解决学生的真实困惑。经过前测调查,发现学生的各种困惑和对自由平等的理解,归结起来就是本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将学生的困惑呈现出来呢?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明确我们的学习目标,又能够基于学生的认识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这样的思路下,收集了学生前测中的问题作为导入。
在导入中,改变的是导入方式,不变的解决学生真问题的决心。
二、
对“无法不自由”的探寻,可谓一波三折。最初设计从“我最渴望的自由”入手,让学生漫谈对自由的渴望,从中抽丝剥茧理清“自由是有界限的”。然后通过“网信办约谈快手、火山小视频”新闻深入到“法治”对自由的作用。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渴望的“自由”和“法治”之间的脱节。总觉得学生生活和书本提到的法治之间存在鸿沟,于是尝试将学生的视野引向社会生活——给定社会生活的几个场景:就餐、社区、旅行、网络。让学生回答“在这些场景中遇到哪些影响他人或者被他人影响的事例”,得出我们的自由不得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经过试讲,发现法治问题的确突破,但自由的真谛却没有解决,狭隘了对自由的理解,也没有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背离了既定的教育价值。虽然基于学生经验,但并没有高于学生经验的东西。并且最大的硬伤是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自由的价值,所以上课之后,学生会疑惑,自由有什么用?
在每一次是错之后,对课程的认识都有新的领悟,尤其是上课教师,对于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否时有直觉的,经过几周的打磨,课程到这里依然不满意,心情上是沮丧的,甚至是压抑的。
这一次,依旧是“我最渴望的自由是什么”开始,让学生思考我为什么需要这个自由——得到无拘无束的生活,摆脱不合理的舒服,提升个人幸福感,激发创造活力。不论哪种自由,它必定有存在的积极意义,只有帮助学生明白自由的价值,学生才能激发珍惜自由的愿望。但,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事实上,只要学生的行为不是纯个人行为,只要他的生活与他人产生交织,就会产生自由的界限问题,因此,这里没有将“法治”从自由中剥离出去,而是在学生渴望的自由之中提取与法治有关的角度。比如:学生渴望“不学习”的自由,引导学生明白“受教育义务”的价值。学生渴望“电子产品的自由”引导学生使用网络的方式和内容都要合法等。
“自由的真谛”设计到这里,总觉得还欠缺一些,觉得没有高于学生经验的东西。于是设想给学生一个积极追求自由的正面事例。几经选择,选取了“影视演员江一燕义务支教”的事例,引导学生不仅要用正当合法方式追求自己的自由,还要能够帮助他人追求自由。不仅如此,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作为自由真谛的落脚点。这样自由部分的设计就立意高远了。
三、探寻自由平等的关系
探寻平等的真谛时,最难处理的是自由和平等的过渡,或者说是自由和平等的关系。做过两种尝试:一种是在自由之后用“大数据杀熟”的案例,尝试探讨没有对网络隐私自由的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就不会有真正的平等,因为科技的发展,信息不对称,经营者和消费者间的不平等会影响人们的网络隐私自由。尝试之后发现,没有阐明平等之前,就探讨两者的关系根本行不通。课堂思路比较混乱。于是做了第二种尝试,在平等真谛后增加“某民办小学招生看家长学历”的案例,探讨自由和平等的关系。这种尝试解决了课堂思路的问题,但是对于得出“自由平等是相互依存”这样的结论的科学性,一直没有把握。因为自由平等的关系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贸然下结论,是否会犯科学性错误,对于这点,的确没有把握,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环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课堂时间不充分。但教材为什么要将自由和平等放在一起讨论呢?至少有一点可以可定,自由和平等一定是有关联的,于是有了自由和平等的过渡:“刚才我们说自由是在道德和法律界限内的自由,试图超出界限的自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试图拥有某种别人没有的特权,这种特权会导致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将自由和平等一起探讨的原因,追求真正的自由,就要反对特权,追求平等。”对于自由平等的关系的探讨,浅尝辄止。
四、探寻平等的真谛
平等的真谛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对“平等”的理解和现实现象有很多冲突。更多的原因是学生从情感上难以接受,比如“少数民族加分、北京上海高考录取率高于江苏等”,成为学生特别困惑又心理失衡的问题。基于这样的学情,在课程设计时采取了话题讨论“你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否平等”。试图将学生真实的经验在课堂展现,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得出平等的两层含义: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这部分是整个磨课过程中唯一没有变动的环节,只是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作为一些微调,给出了一些暗示性的图片。
没有变动是因为整个环节能够基于学生实际出发,也能够突出思辨性,因为开放性强,所以不论班情如何,都能让学生讨论的很尽兴。当然,这对老师的课堂引导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好充分的预案。如果平等的真谛只限于理解平等的两层含义,课程设计还不能担负起《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时代重任,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作为落脚点,使得课程的设计完整并进行价值观的渗透。
五、总结提升
结尾的设计一直也没有变过,学生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基于这样的思路,在解决低阶问题后,尝试让学生提出更高阶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课的能力立意。
一路反思过来,发现还是有很多遗憾,比如:如何让课堂“有滋有味、意味深长”,“自由为什么一定要有限制”,这些本质性的问题依旧没有的到实质性的突破,说服力也不强。不是不想突破,而是不知道如何突破,如何处理课本和课堂的关系。我深感这些都需要我和同仁们共同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