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会
(2019-12-24 14:45:08)分类: 科学教研组 |
温州中通国际学校校本研训活动记录表第
(项目负责人填写)
项目名称 |
质量分析 |
项目负责人 |
柯云峰 |
活动时间 |
|
活动地点 |
四楼阅览室 |
活动主题 |
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会 |
主讲人 |
柯云峰 |
参加对象签到 |
柯云峰、叶圭茂、张歆利、丁睿、苏丽华、徐洁琼、舒迎、董永江、高晓明、吴林洁 、董直晓、朱正云 |
申请学时 |
|
|
一、针对七年级科学试卷分析如下: (一)从整体方面来看,整张试卷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以及解答题,命题模式符合中考命题特点。其中第一章涉及到的题目有:T3、T4、T12、T14、T21共计14分;第二章涉及到的题目有:T1、T2、T5、T6、T8、T11、T13、T18、T19、T20、T25、T26共计28分;第三章涉及到的题目有:T9、T10、T15、T17共计10分;第四章涉及到的题目有T7、T16、T22、T23、T24、T27、T28共计48分。由此可见,试卷的重点是对第二、四章内容的考察,这也是整本书的重难点,特别是第四章物理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存在很大的理解障碍。 (二)从题型方面来看,选择题难度系数较低,T1--T14为基础知识的考察,学生错误率,此处就不再过多分析。T15是针对科学方法的考察,学生错误率较高,此题考察的是模型法和转换法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对于模型法是理解的,但是不理解转换法的含义,误认为转换法是模型法的一种形式,因此误选为B。T16是考察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因为涉及到液体温度,学生错误的理解是考察比热的相关知识,因此大部分学生在此题上耗费了大量时间,结果仍然做错,得不偿失。选择题方面中通学校整体得分率为30.12分(满分32分),难度较小,不再赘述。填空题个别题是有难度的,T17是考察地理知识,错误率较低;T18--T20是生物知识,T20是考察了林耐物种分类,属于冷门知识,学生对于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顺序还是不理解,错误的以为界是最基础的分类,因此被扣了分数;T21--T22是物理知识,其中T21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课本上定义了零摄氏度的含义,而将课本中的定义转化到生活实际中,由此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体现,部分学生语言组织的不够完善导致失分;T22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液体汽化之后的物质形态,这属于中考中C级的考察标准,学生对于微观的理解不够充分,失分较多。实验探究题T23--T24是物理实验探究题,是课本内容的改编,学生错误率较低;学生失分率较高的是T25,课外实验探究题书写结论,学生不理解变化趋势如何表达导致失分。解答题得分率较低,T26是生物检索表的考察,属于送分题;T27的说理题,整体得分率较低, 学生没有就题答题,而是把课内学过的知识点背上去,没有运用知识去答题,随意讲知识点套用,部分学生的前后逻辑混乱,导致及时知识点写对了也没有拿下分数;T28是物理计算题,计算步骤学生得分率较高,而第(3)、(4)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学生不理解导致密度偏大的原因,仅仅从体积方面考虑,缺乏思考的意识,失分率较高,(4)中,学生忽略了10ml,因此得出的答案有问题,失分率较高。 以上是我校对于此次考试的分析,试卷难度虽然不大,但是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老师反思和思考的。 二、典型错误诊断分析 第23题,设计实验探究液体蒸发速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第一问中不选B的不给分,选B的有1分,如果体现出控制表面积相同时再给一分。第二问给分的标准是完全蒸发所用的时间;或者蒸发相同的时间所剩的液体质量;先蒸发、蒸发快慢、蒸发。学生典型错误分析:第一小题常见的错误有选1、2、5,而试管不是本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常见的错误有谁先蒸发、比较蒸发快慢、蒸发速度等。对于第三问,理由会出错,而答案的表达方式较多,如B从上到下的宽度相同,B的形状不变,B的长度相同,存在两个变量。 第24题,(1)只写秒表或天平两者中的一种;多写了温度计与其他仪器(2)没有完整写出水浴温度;写晶体温度(3)熔化时间没有比原来长,或与原来时间一样长;开始时间提早,整个线段画出来左移;整个线段上移或下移,错误的把熔点也上下移动了。 第25题,(1)写与温度无关的生活经验(2)对一些很次要的无关变量的描述;重复题目中强调过的无关变量(3)把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描述错误;没有说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具体关系:如中华蚊吸血率与温度有关;因变量描述错误。 第27题,答案为冰温度低(或低于熔点),所以不马上熔化(1分)水凝固,所以黏在一起(1分)一会后,冰吸热(1分),达到熔点(1分),所以冰块熔化。 学生典型错误举例,冰黏住原因:分子间存在引力;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另一块冰中;冰之间有间隙;冰一会熔化,冰从周围吸收温度或冰的温度升高所以熔化。学生典型错误分析,学生没有运用知识点答题,而是把答案套上去,没有就题答题;学生科学规范语使用不当,水凝固成冰说成水结冰或水冻成冰等;学生逻辑较差,前后矛盾;学生不会读题,答非所问。 第28题,(1)表达欠妥当的学生解答:抵消倒入10ml液体的轻质容器的质量;把容器的质量不算直接得到液体的质量;将容器当成天平的一部分来算,这样才能直接测得液体质量;可以不用算容器质量了;可以去掉烧杯的质量直接测出水的质量(很多学生把液体说成水,轻质容器说成烧杯);为了不算入容器,减少过程;将容器质量忽略不计。以上答案这次都给2分,实质学生的表达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学生典型错误举例:更快地测出液体的质量(不得分);把容器放入调到零,避免增重被测物质量,减小误差;可以直接测出液体的质量。上述答案不给分或1分。(2)这题学生的得分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只要学生知道密度的公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代入数据没有单位;质量与体积代入位置反了;天平的读数错误等。(3)这题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对题意的理解。学生中出现的正解有以下几个:量取10ml液体时仰视读数;用磨损的砝码测量液体的质量;指针偏右边就读数;调平时游码未归零等。学生典型错误举例:液体残留在量筒里;用生锈的砝码测量;将容器的质量也算成液体的质量了(上一步已经说明放了容器后再调平);倾倒液体时部分液体溅出等。(4)很多学生就写“g/cm3,也有个别学生写“kg/m3,忽视了液体是10ml体积。这题学生的错误率很高。大多只写单位给了一分。 三、成绩分析 从数据上看,七年级总体比较好,没有明显差距,也达到了命题的要求。 根据试卷抽样统计分析,结合各阅卷小组阅卷后的书面材料,对我校七年级初中科学水平考试试卷做如下分析: 本次考试全校的学生普遍良好,校平均分达到了85.49.优秀率年级最高分达到97,最低分为58.其中中位数为86.5,标准差为5.9,较为稳定。在这次考试中,A率达到了百分之62.86,B率为86.43,C率为96.43,本校师生几乎都是区前列,总体优秀。这次考试中前100名占54人,前200占86人,前500人占160人。从这个数据上看,本校优秀率很高。
第20(1)的准确率很低,对于书本知识的复习不到位,对考纲还是需要深入研究,对于生物的分类/检索方面还是需要下功夫。 23(2)、24(1)错误率较高,学生对于控制变量法的使用现在还是不够了解,对于控制变量的精髓不能很好的把控。
27.
28. 四、存在问题: 1.出现两极分化,并且后进生较多,学习氛围和态度也比较差。 2. 学生前知识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科学知识的理解上存偏差、爱钻牛角尖。 3.做试卷时审题不清,对关键词、科学术语的把握不够,所以在读题上会出现看不懂,读多次题目等现象。 4. 学生的语言表述、运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运算的成功率还需关注。 五、建议 1.教学要注重知识、思维方法的梳理、分析、讲解,轻思维过程的现象。课堂上,将常规、无效提问转化为有层次、提高思维的任务或提问,注重语言表达和思维的锻炼。 2. 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解题效率。对所做的作业要及时订正,不能只布置而不批。解题不在于题目的数量,要突破学生思维上的门槛;避免重题目结果(答案),加强典型题目的类比与归纳。 3. 抓落实、讲实效、步步为营。不贪图讲课的数量,以提高中、差生的学习效率和做作业的正确率为目的反复、重叠的方式进行训练。
|
||
|
|
||
过程确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