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运球急停急起--张必佐

标签:
体育 |
分类: 社思教研组 |
一、 指导思想
本课遵循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本次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交给了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还要把德育渗透、思维活动、心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创造性,发展个性,培养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健康》八年级第一学期,球类,第一单元篮球教材。“急停急起”是篮球中应用广泛的运球技术。它简单实用,经常练习可以提高运球突破能力,提高控球能力和手脚协调配合程度。篮球急停急起的重点是急停时拍按球的前上方,降低身体重心;急起时手按拍球的后上方,蹬地快速起动。难点:控制球的落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主要对象为七年级女生,初中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篮球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身体素质发展还不平衡。但她们对篮球比较感兴趣,好奇心强,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通过教学,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行为。
2、运动技能:通过教学, 80%学生能在听信号、看标志的条件下初步掌握运球急停急起的技术动作。
3、心理健康:通过教学,学生能增强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
4、身体健康:通过教学,学生能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发展快速奔跑的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5、社会适应:通过教学,学生能树立敢于表现自我,加强合作、竞争意识。
五、教法学法
教法:1、讲解示范法:通过讲解示范,使学生能形成初步的急停急起的动作表象,以便于学生模仿。
3、评价法: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
4、游戏法:在游戏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5、循序渐进法,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学法: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探究法,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
篮球急停急起
年级 |
初一 |
班级 |
3/5 |
人数 |
男 |
|
日期 |
2013/10/28 |
课的 类型 |
新授课 |
||||||||||||||||||||||||||||||
女 |
20 |
课次 |
|
气候 |
晴 |
|||||||||||||||||||||||||||||||||||
课题 |
1、 篮球急停急起 |
|||||||||||||||||||||||||||||||||||||||
教 学 目 标 |
1、运动参与:通过教学,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行为。 2、运动技能:通过教学, 80%学生能在听信号、看标志的条件下初步掌握运球急停急起的动作要领。 3、心理健康:通过教学,学生能增强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 4、身体健康:通过教学,学生能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发展快速奔跑的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5、社会适应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树立敢于表现自我,加强合作、竞争意识。 |
|||||||||||||||||||||||||||||||||||||||
场地 |
|
器材 |
篮球20个 标志杆4个 垫子12块 绳子4根 录音机 球托20个 |
|||||||||||||||||||||||||||||||||||||
过程 |
课的内容 |
教师主导 |
学生活动 |
构思及要求 |
次数 |
时间 |
强度 |
|||||||||||||||||||||||||||||||||
准
备
部
分 8分钟 |
一. 课堂常规
1.
2.
3.
4.
二. 绕篮球场运球慢跑2圈 |
组织:见图1 1.向学生亲切问好, 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2.宣布课的内容、任务 3.提前到场检查服装与器材,安排见习生 组织:见图2 1、教师讲解热身跑的要求 2.组织学生进行运球慢跑,注意安全 |
图1: 1..在指定地点集合 2.认真听讲,明确本次课的任务与要求 3.见习生出列,并随堂听课
2、有秩序地跑动,尽量控制好球 |
要求; 站队迅速,报数快,声音洪亮 构思:养成遵守制度的好习惯。 要求:跑动中保持队伍的整齐性,球不离手 |
1次
1次 |
2min 2min |
小
中 |
|||||||||||||||||||||||||||||||||
准 备 部 分 8分钟
基 本 部
分
27’
基 本 部
分
27’
|
三、球性练习 ①手指拨球 ②抛球击掌 ③腰部绕球 ④胯下“8”字 ⑤高低运球 ⑥体前变向运球 一、学习运球急停急起18min 动作要领: 按拍球短促有力,部位正确。急停时,两腿制动有力,快速制动;急起时,蹬地有力,起动快,全身动作协调配合。 口诀:体稍前倾膝微屈,球拍身旁人急停,推球急起往前运,人球兼顾护好球 重点: 急停:拍按球的前上方,降低身体重心 急起:手按拍球的后上方,蹬地快速起动。 难点:控制球的落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练习步骤: 1、行进间高低转换运球 方法:学生从底线出发,在第一处标志线转为低运球,再下一标志处转为高运球,直到运球至另一端线
2、步法练习 要领:急停时,双膝弯曲,降低重心,前脚尖对着侧前方,便于制动;急起时,后脚用力蹬地,迅速起动
3、运球急停急起练习 注意: 1.急停时不注意用身体保护球,球离身体太远 2.急起时拍球的位置不正,影响速度 3.急停不稳,运球失误
二、素质练习 9min 采用比赛的形式,每人从篮球底线出发,前滚翻过第一个垫子,再并腿跳跃2个垫子,在圈内跳绳10个,绕过标志杆跑回到起点击同伴队员的手,下一个同学出发,以此类推,以最快组为优胜 |
组织:见图3 1.教师做镜面示范,动作准确到位 2.组织学生练习,熟悉球性,为下面的基本部分奠定基础 3.老师要特别强调低运球 组织:见图3
1、 请问同学们,在篮球比赛中什么时候要用到急停急起? 2、 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进行回答 3、教师总结问题答案 4、 教师完整动作示范并讲解运球的动作要领 组织:图4 1、带领学生到指定场地练习 2、教师吹哨组织学生练习 3、观察学生动作 组织:如图4 1、教师讲解示范 2、组织学生练习 3、指导并纠正学生的脚步动作 组织如:图4 1、教师领做一次,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用哨声提示学生 2、教师巡视观察,纠错指导 3、优秀学生示范 4、教师进行点评 组织:如图7 1、头部肩部的活动 2、教师讲解游戏规则,试做一次 3、组织大家进行比赛,充当裁判 |
1.认真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 2.注意力集中,跟随教师一起做,动作到位 3.运球要低,体侧运球 1.学生认真听老师的问题 1、积极思考 3、踊跃发言 4、认真听讲,听教师讲解的动作要领,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 1、听从老师的指挥,到底线进行练习 2、学生听清老师的要求,积极练习,注意高低运球的转换 1、认真听,仔细看老师的动作,跟随老师进行模仿练习 2、认真投入,注意力集中练习 1.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动作,仔细听讲,在练习中避免易犯错误的发生 2、学生在上面练习的基础上,积极练习 3、观看优秀学生示范 4、听教师的点评,对照自己 1、学生活动关节 2、听清规则,准备游戏 3、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团体荣誉感 |
图3:
要求:态度认真地完成整套球操,需循序渐进,且要做充分,以免运动损伤,加强球性
构思: 1、情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急停急起有更好的了解
2、教师进行完整示范并结合讲解,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动作概念,为下面的学习进行铺垫
图4:
构思: 通过高低运球,为本节课的急停急起奠定基础
构思:让学生体会脚步的制动,身体重心的下降
要求: 1、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的动作,对注意点引起注意
2、学生能在急停时按拍球的前上部,急起时按压球的后上方
构思:提高团体凝聚力和学生跳跃能力和协调性,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1次
1次
2次 4次 4次 2次 |
4min
3min
3min 5min 7min 9min |
小 小 中 中 大 大 |
|||||||||||||||||||||||||||||||||
结 束 部 分 5’ |
一.整队 二.瑜伽放松练习: 三.课后小结 四.宣布下课 |
1.
2. 3、肯定表现之处,提出不足的地方 |
1. 2.身心放松,心情愉悦 3学生思考还需改进的地方 |
要求: 重视放松练习,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放松练习 |
1次
|
5min |
小 |
|||||||||||||||||||||||||||||||||
导师意 见 |
|
运 动 量 |
预计 |
100-135次/分 |
练习 密度 |
预 计 |
35-45% |
|
||||||||||||||||||||||||||||||||
课 的 评 议 或 小 结 |
|
给
分 |
|
|
||||||||||||||||||||||||||||||||||||
七、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其他
1.对学生学生效果的评价:学习态度与行为评价上依据合作学习的理念对学生学习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作为评价因素,副教材: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练习和参加到集体比赛中去,荣誉感强,相互之间关系和睦、融洽;合作兴趣浓厚;师生之间主动交流,互相帮助,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积极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2.对教学设计的评价:整节课球不离手,充分利用了器材,增加练习密度,培养了球性,放松操编排新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基本部分设计体现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原则,知识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大部分学生改进了自己的技术动作,进一步了解了篮球运球急停急起的动作要领。
3.改进策略:评价的形式以自评与互评为主,在评价中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进步的大小,重视每个人的收获。教师重点观察一组学生,观察他们的变化,这包括技术动作和心理上的改变,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