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评课稿
(2015-12-22 15:34: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科学教研组 |
孙建军老师的这堂公开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实现了由教师教学方式改变,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6、替代法是本节课学生反思性学习的重要出发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孙老师围绕着他充分展开了讨论和探究,这成为本次课的又一个亮点;
7、结合科学组校本课堂的研究与深入,孙老师还不断的为学生创设反思的情景,引导帮助学生提出反思的问题,从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数据的获取、分析归纳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进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结论,找出更好的实验方案。本节课在孙老师引导下,学生提出的反思性问题有:实验中用平面镜还是用玻璃板,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实验中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如何构建物和像;玻璃板的厚度对实验是否有影响,又怎样的影响;实验室的光线亮暗是否影响实验效果;实验中为什么没有像课本中一样使用蜡烛,蜡烛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玻璃板的放置是否会影响实验的进行,为什么要将玻璃板垂直桌面放置,没有垂直放置会怎样;测量的数据是什么,是点到点的距离,还是点到线的距离;
任意一堂好课,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总是能看出不足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孙老师这节课,我觉得还有优化的地方:
1、实验探究的数据收集效度较低,不够可靠,个别概念表述的完整性有待完善;
2、探究实验的设计还可以改进,教学的过度还不够完美;
同时通过这一堂课及自己的教学反思,我觉得值得商榷的有:
1、教学任务能否适当调整,由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来把握还是由教参,或是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硬性的设定?
2、教师的讲如何把握,讲多少,讲什么,怎么讲。是先讲后练,还是先练后讲,还是边讲边练?说白了就是教师是反思怎么教还是反思怎么学?
3、如何保持学生在学习中和学习后的反思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