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评课稿

(2015-12-22 15:34:08)
标签:

教育

分类: 科学教研组

孙建军老师的这堂公开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实现了由教师教学方式改变,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孙教师的教学设计从三维目标的制订到重点、难点的确定和突破,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亲历探究,培养科学素养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落实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具有如下特点:

      1、引课的材料新颖、有效,很受学生喜爱。有效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达到了创设情境、引发兴趣、自然引入研究课题这一目的。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实验,使学生感悟了平面镜的特点。

      2、教师充分地抓住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这一核心,多次引发学生思维碰撞,使各个探究环节相扣相连、逐渐深入,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实践的过程,让学生自己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的探究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共同发现、共同协商解决探究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教师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给学生恰当的点拨,使学生领略由百思不得其解到茅塞顿开之愉悦。教师把发现的机会,思考的空间、时间还给学生,而不是背着学生走。教师又是学生探究新知的引导者,学生们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个较完整的过程,在构建新知识的同时,科学素养得以培养。

      4、对学生的亮点的不夸张、恰当的评价,激励着学生的探究学习步步深入。调动学生共同参与,培养了学生倾听、沟通、提取信息、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科学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讨论,去创造。

      5、孙老师一直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联系生活,从生活走向科学,用科学指导生活。

6、替代法是本节课学生反思性学习的重要出发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孙老师围绕着他充分展开了讨论和探究,这成为本次课的又一个亮点;

7、结合科学组校本课堂的研究与深入,孙老师还不断的为学生创设反思的情景,引导帮助学生提出反思的问题,从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数据的获取、分析归纳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进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结论,找出更好的实验方案。本节课在孙老师引导下,学生提出的反思性问题有:实验中用平面镜还是用玻璃板,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实验中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如何构建物和像;玻璃板的厚度对实验是否有影响,又怎样的影响;实验室的光线亮暗是否影响实验效果;实验中为什么没有像课本中一样使用蜡烛,蜡烛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玻璃板的放置是否会影响实验的进行,为什么要将玻璃板垂直桌面放置,没有垂直放置会怎样;测量的数据是什么,是点到点的距离,还是点到线的距离;

任意一堂好课,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总是能看出不足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孙老师这节课,我觉得还有优化的地方:

1、实验探究的数据收集效度较低,不够可靠,个别概念表述的完整性有待完善;

2、探究实验的设计还可以改进,教学的过度还不够完美;

同时通过这一堂课及自己的教学反思,我觉得值得商榷的有:

1、教学任务能否适当调整,由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来把握还是由教参,或是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硬性的设定?

2、教师的讲如何把握,讲多少,讲什么,怎么讲。是先讲后练,还是先练后讲,还是边讲边练?说白了就是教师是反思怎么教还是反思怎么学?

3、如何保持学生在学习中和学习后的反思兴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