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教学的影响。
弗洛伊德发展了“深度心理学”或称“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主张人和他的环境之间不断有一种紧张关系存在。这种紧张关系(也就是冲突)尤其存在于他的驱策力、需要和社会的要求之间。
有许多形式的精神失调或心理失调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冲突。后来发展为“灵魂溯源学”的治疗方法。
本我。本真,与生俱来的我,遵循快乐原则。(婴儿时期)自我。学会调整自己的需求以适应环境。以“快乐原则”迁就“现实原则”,这就是有调节功能的自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它代表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要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实际或快乐。超我是由自我中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的。它由两部分组成:自我典范和良心。自我典范相当于幼儿观念中父母认为在道德方面是好的东西,良心则是父母观念中的坏的东西。自我和良心是同一道德观念的两个方面。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出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久了,或者冲突得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神经症的产生超我。以道德规范也约束自己的行为。道德层面的“我”。潜意识,就是被我们努力压抑的(不愉快、不恰当、丑陋的)经验或想法。愈努力去忘掉一件事,你在潜意识里就愈容易想起这件事。
回味上述理论,要说对教学的启示,我想定格于两点,一是关于“灵魂溯源学”二是关于潜意识。为本能冲动的根源,指原始的、非人格化的而完全无意识的精神层面而言。它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超我 。作为老师,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快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不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免得他们的成长中留下阴影。理解儿童,满足儿童需要,不可盲目压抑儿童,以至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造成一些阴影,终生不能解脱。如《童年的秘密》,孩子想伸手摸水龙头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保姆的禁令而将伸出去的手缩回来的例子。联想一个成人害怕“鬼”的事例,举证小时候被恐吓的事情,至今心有余悸,以至造成心理疾患。
而有点学生很叛逆,有的学生很顺从。大半无意识,少半有意识,产生于自我,对父母、老师或其他权威的劝告、威胁、警告或惩罚表现出顺从或抑制,从而反映出了父母的良心和社会准则,有助于性格形成和保护自我来克服过胜的本我冲动。 如果儿童有这种冲动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一味地禁止,而应该积极疏导,或让其尝试体验,既满足需要,又能理性地判断自己的行为。这样不至于造成心理障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