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采蘼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并非是一个劳动妇女对丈夫喜新厌旧的行为进行责难,而是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建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懑。
诗中出现了故夫、故人和新人三个人物。虽然新人没有出场,但从故夫和故人的对话里,可以明显地看出故夫和故人久别后再会的互倾衷肠中流露出的内心痛苦。不错,故人是以弃妇的面目出现的,但问题在于是被谁弃?从历来许多观点中,大都认为诗中的故夫是造成故人痛苦的主要根源。在反复味嚼这首诗后,我以为故人的被弃,责任不在于故夫,也不在于新人,而在于第四者的强制手段。诗中出现的三人可以说都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在《上山采蘼芜》中我们看到,故人的劳动能力明显比新人强,颜色也不差于新人,按照我们今天所说的所谓“择优录取”原则,故夫怎会选取新人而摒弃故人呢?显然故人不是因为不能满足夫家的劳动要求而被赶走,也不是与《诗经》中的《氓》中的女主人公相同,因年长色衰而被弃。故人的被弃可以从无子这方面考虑。
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
(1)生动的故事性。诗中出场人物为一对离异了的夫妻,还有一个未出场的人物,就是前夫后娶的妻子。惜墨如金的古人,能够在这样短促的篇幅里,几乎是活灵活现的,写出他俩的对话交流,回忆感慨,写出女方被抛弃的不满,男方悔不迭的遗憾。
(2)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前夫形象。他与前妻的交谈中,说道:“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前三句,都是客套话,都是用来安慰那女人极度失落的心。因为,他在处理这场婚变的手法上,不恋旧情。“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简直是连商量余地也没有,招呼也不打,就把新媳妇领进家来了。只是最后一句,所谓“手爪不相如”,才是他此时此刻的心声。接下来,于是,他感慨系之:“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原来,新人织造出来的是缣,质次价低;故人织造出来的是素,质优价高。新娶的这个老婆,在纺织的技能手艺方面,不如离异的前妻。按古代度量衡制,长四丈,广二尺二寸为一匹。他老婆一天铆足了劲,只能织出一匹缣,而他前妻却能织出一又四分之一匹素,从劳动效率来看,还真是莫怪这位故夫得出,“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的结论。
(3)语言朴实,善于抒情。诗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以个性化语言表现了不同的人物个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