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读书小记
(2024-12-02 14:33:57)
好几年了,我很少有耐心读下一本三十页的书,而表面看,我是最喜欢读书的人,手边放一堆书,散文,杂文,诗集等等,没有小说,因为我天生读不下故事,司马光砸缸那样的小故事,也只听听。手边的书,拿起这本,放下那本,虽然哪本也没读几页,但别人看呢?哈!读书人!
因为扭坏了脚,小骨折,出不了门,在家无聊,更难读下一句话。不过也有可以读到五页以上的,《必有人重写爱情》就是一本。这本书的作者我知道,朦胧诗群的扛旗人,他的通行证墓志铭流传很广。不过对这一群,我最喜欢的是另一位,就是被称为长不大的孩子的那一位,他发达的幻想机制让他成了纯粹的诗人。而《必有人重写爱情》的作者也很喜欢,可通行证那样犀利的,冲击太猛。
对这本书我能读到十页,是近几年少有的奇迹。当读到“人生就是个接送”,便知道他犀利的来源。这句话是他父亲说的,说的是事实,可以看出,在说时很平静很淡然。用淡淡的语气、很平常的语言说出谁都明白的事实,而能让人猛然一惊的,一定是天才。
这天早晨,我读了十几页书,那本读到最后了,其中颠来倒去的时间词让我头疼,便夹了纸条,放到一边。两只手空了,不知道抓什么好。顺手拿过一本诗集,外国人的。或者因为译者的缘故吧,不少外国诗让人难以卒读。这本却不一样,凑合着,也能读下五首或者十首。
“每一瞬间/灰烬都在证明它是未来的宫殿”,这是这本诗集中《短章集锦》里的第一锦。这一锦我不怎么明白,但感觉放不下,两行诗,我的眼目不断地来回蹓跶,什么意思呢?也许只是一种滋味。诗句到了能感觉到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那就是读到了诗——我一直这样认为。
好多年前曾从什么书里读到过,说西人诗讲究哲理,中国诗讲究意境。我很少读外国人的诗,也读不懂中国人的诗,说到意境,那是我的雾区,能见度非常低。但也有一些诗人有一些诗句会被喜欢。“有时候/太阳不能把你照亮/一支蜡烛却能照亮”,这是又一锦。意思明白,写的是事实,也很淡然,却让我觉得读到诗了。
我们有“观止”之说,意思是读到这里就可以不再往下读了,因为这就是最好。这词儿有点夸张,不过当我读到这几句诗时,放下书本,像没有了心,不想再往下读了。不知道是扫了兴,还是不由自主地思考,或者是嘴里余味尚存,再塞不进东西了?说不清,反正放下诗集,呆坐了几分钟,然后起身,上小间减重,之后呢?准备早餐。
这时候觉得脚疼是一件好事,有时间蜻蜓点水地读几行书,虽然大多数时候读不进去,可也很难说到哪儿就会被刺一刀,让麻木暂时缓解。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